建築, 藝術美學

感受臺灣土地的幸福力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

「黃聲遠的建築不是漂亮的建築,而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建築。」

本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的主題為「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Living with Sky, Water & Mountain: Making Place in Yilan)由建築師黃聲遠及「田中央工作群」代表,試圖傳遞給全球觀眾「自由」、「空間」的建築理念。田中央蹲點宜蘭 20 年,在地深根、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正足以呼應本屆大會主題「Freespace」精神之所在。

台灣館 -「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登陸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圖取自 Fieldoffice Architects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參展作品宜蘭社福館工作模型。蔚龍藝術 提供。

黃聲遠及田中央工作群以「活在場所」的獨特方法,營造建築作品與宜蘭的人、植物、動物、水、風、光等元素的美好互動。本次提出「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參展主題,更回應本屆雙年展的主題。近年來,黃聲遠與田中央工作群受邀至日本和歐洲展出,備受國際建築界的矚目與肯定。

展出的工作模型,與一旁古色古香的普里奇歐尼宮相映成趣。圖取自 Fieldoffice Architects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臺灣館」於威尼斯的開幕晚會,吸引諸多國家館策展人、國際建築專家學者參與,包括重量級芬蘭建築師暨評論家 – 尤漢尼巴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200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 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2017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 加泰隆尼亞館策展團隊 RCR、本屆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之一的義大利建築師 – 貝尼迪坦塔里亞布(Benedetta Tagliabue),及臺灣的學者曾成德、吳光庭、黃俊銘、吳靜吉與贊助者們。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展場。蔚龍藝術 提供。

「雖然臺灣是個小國家,卻有很大的開放性,文化生活非常豐沛,這也同時是今年臺灣館給人的感覺。」- 台灣駐義大利代表處侯清山代表

策展人王俊雄談到:「黃聲遠將追求空間上的自由深刻地表現出來,如同本次展出的方式是適地而做,尊重「臺灣館」所在的普里奇歐尼宮的空間特質,來展現臺灣的文化。」

擔任本次「臺灣館」策展顧問的芬蘭建築師尤漢尼巴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認為,近年世界建築領域已從歐美潮流轉移到對南美、非洲和亞洲的關注,這些地區的資源有限,但還是很努力地透過建築來創造新的環境,他尤其對田中央所共同凝聚的能量與活力感到驚嘆。

國美館蕭館長陪同駐義代表侯清山觀展。蔚龍藝術 提供。

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則提到:「黃聲遠建築師的特質在於他的建築技術是講求科學性的,但又很喜歡手作建築,和在地居民討論,這種交相矛盾的概念,卻能夠被黃聲遠很好的運用而獲得更好成果,這樣的建築師在全世界非常少見。」

而 2002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致詞時勉勵田中央:「要維持這種美好奉獻的初衷,待在臺灣,為心中的理想建築繼續努力。」

黃聲遠建築師為貴賓導覽。蔚龍藝術 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展出黃聲遠建築師與田中央在宜蘭蹲點 20 餘年的建築歷程。以自由的概念營造出田中央對於建築理念的共同意識,透過對地方公眾場域的關懷與改善,讓人的生活環境過得更好,更有幸福感。

「臺灣館」策展團隊、黃聲遠與田中央,本次發揮高度默契的團隊精神,於「臺灣館」舉辦 3 場國際論壇,並參與十餘場其他國家館的交流座談,與各個國家館一起分享臺灣建築經驗,用臺灣的幸福力量與全世界交朋友。

威尼斯臺灣館展場一隅。蔚龍藝術 提供。

台灣是一個辛苦又美麗的地方。有颱風、地震,有揮之不去的資本發展迷思,有衝突不斷的公共政策,還有個老是認為世界由他們定義的大鄰居。戰爭的幽靈盤繞,而我們仍然可以有自由的心靈。- 建築師 黃聲遠

威尼斯臺灣館展場一隅。蔚龍藝術 提供。

「2018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
時間 | 2018年5月24日至11月25日
地點 | 義大利 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延伸閱讀:村上隆藝術濾鏡背後的創作觀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