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藝術美學

《島嶼的曾在》 – 用錄像與文本重書台灣的島嶼史與身分記憶

台灣人,你會怎麼說台灣的歷史?透過看似獨立的檔案、錄像視訊與文本,看藝術家 – 雪克如何透過影像創作,重新建構台灣島嶼往昔的政經意識形態與集體記憶。

展覽藝術家 – 雪克開幕致詞。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台灣藝術家 – 雪克藉由台灣各地獨特的地貌,去想像思考這座島嶼曾經歷過的地緣政治鬥爭,以及島嶼子民如何在不同文化意識形態衝突下,找到立命之處?透過作品,也讓我們重新想像自身的狀態講述自身的歷史故事。本次個展也是繼 2017 年美國紐約《Re-Re-positioning the Present.重定現下, ISCP》後,再次重書台灣的島嶼故事。

雪克常以電影書寫手法(cinematic writing)作為藝術實踐,解放聲音與影像的詮釋空間。除了常以攝製作為表現手段,也嘗試不同媒材與作品展演方式。近年創作多關注亞洲地緣政治歷史,有多次國際駐村交流經驗,作品曾在法國、泰國、韓國、日本、美國等地展出。

《回魂記》Return

作品左起:《回魂記》與《台北公園》系列作。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回魂記》以懷舊電影角色和民謠歌曲,重新詮釋時代的集體記憶。以寶藏巖獨特的空間景觀作為拍攝場景,三頻道的空景陸續出現《龍門客棧》的東廠頭子曹少欽、《養鴨人家》的孤女小月,及《兒子的大玩偶》中的小丑坤樹等角色;隨著要角出現搭配著《多少柔情多少淚》、《何日君再來》及《黃昏的故鄉》等樂曲,帶領人們重返台灣社會曾經歷的政治意識與社會文化型態。

《回魂記》與《台北公園》這兩件肖像畫形式的系列影片,分別從臺灣電影與文學中提取角色,勾勒不同時代臺灣人的影像再現。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古蹟展間中展出的「島嶼的曾在- 雪克個展」,更添復古懷舊時代氛圍。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穿插在展牆上的作品《台北公園》,利用臺北的歷史影像檔案,將臺北比擬為一座擁有多元族群集體記憶與文化景觀的「公園」,試圖描繪出這個城市裡的人們曾經的生命樣貌,以及與現代生活的連結。

藝術家開幕展間導覽作品《回魂記》與《台北公園》。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台北公園》Taipei Park

作品《台北公園》。圖取自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不沉的航空母艦》An Unsinkable Aircraft Carrier

利用歷史檔案影像、國際條約與臺灣文學作為材料的作品《不沉的航空母艦》,穩重地陳列在展間走道上,引領觀眾審視在島嶼上生活的人們,是如何在國際衝擊間自處與回應世界,以及觀察這片領土在地緣政治歷史中的位移。

單頻道錄像裝置 -《不沉的航空母艦》。圖取自 台北當代藝術館。

如海浪、如山脈等地理型態展出的作品《不沉的航空母艦》。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隱沒帶》Subduction Zones

壓軸作品《隱沒帶》由三支短片組成。沿著歐亞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碎語朗誦著國際法條邊經過臺北的大屯火山群。資深演員吳文翠自述 17 至 20 世紀的台灣選詩,映襯著花蓮玉里至安通段舊鐵道、一群學生在台東利吉惡地,搭配舞蹈和軍訓動作演唱著個各年代族群代表經典組曲。

雪克 Shake《隱沒帶》。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穿過展間,看見作品《隱沒帶》其中一支探訪台北的大屯火山群的短片。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來賓合照(由左至右)導演黃明川、館長潘小雪、藝術家雪克、策展人黃香凝、演員張晉維。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島嶼的曾在 – 雪克個展》Ghosts on an Island- Solo Exhibition by Shake
時間 | 2018 年 6 月 9 (六) – 8 月 5 日 (日)
場地 | 台北當代藝術館 實驗展場 MOCA Studio


延伸閱讀:不禁要多看一眼的泳池鮮肉—浸泡在范揚宗與大衛霍克尼眼中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