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倫敦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推出電玩遊戲展,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則在今夏把漫畫帶進美術館的殿堂。從五月開展至今,「日本漫畫展」(The Citi exhibition Manga マンガ)仍然話題不斷。這項迄今海外最大規模的主題展囊括超過50位漫畫家,展出162件作品與70種圖冊,從19世紀浮世繪到全球轟動的《精靈寶可夢》,該展企圖追溯漫畫的歷史脈絡,藉由不同主題類型與面向探索日本漫畫如何成為一種全球的流行文化現象。
展覽由英國童話《愛麗絲的夢遊仙境》揭開序幕,藉由原作者卡羅 (Lewis Carroll) 的初稿和多位日籍漫畫家的相關創作,搭起英、日之間的橋樑,帶領觀者從家喻戶曉的故事走進漫畫的魔幻世界。閱讀漫畫書和一般書籍有什麼分別?製作漫畫要經歷哪些過程?第一展區首先向觀眾揭露漫畫的箇中奧妙,分析各種「漫符」(manpu)的意義,包括對話框的設計、線條和情節鋪排等,河野史代(Fumiyo Kōno)的《漫符圖譜》是其中最重要的導讀書。此展區同時透過漫畫稿本的展示、重要漫畫家與出版商的採訪錄影,分享創作過程與發行策略,揭露日本何以成為漫畫王國。
第二展區「敘事的力量」聚焦漫畫的歷史脈絡,以至二十世紀戰後的發展。漫畫的源頭一直以來有多個說法,但大多推論是從江戶時期的「鳥羽繪」、「戲畫」演變而來。日本浮世繪畫家山東京傳(Santō Kyōden)在1798年繪本《四時交加》的序文第一次用「漫畫」一詞。但直到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在1814年所繪製出版的《北齋漫畫》才是真正開啟漫畫發展的先驅。這本將世間萬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的書冊,雖模仿自然但出自內心,誠如北齋所言:「一切都是按照自己心中所想而畫出來的」,如此重視想像,無疑對漫畫創作的發展影響深遠。
末代浮世繪大師河鍋曉齋(Kawanabe Kyōsai)的作品則為現代漫畫的敘事奠定基礎。 河鍋活躍於日本幕末至明治時期,善於描繪神祇鬼怪,作品具奇幻詭譎的特殊風格,其長卷軸創作展現綿延且似無盡頭的故事情節,回應「漫」字連綿、長遠的字義,以及漫畫英譯「Pictures run riot」。創作於1880年間的 《新富座妖怪引幕》為展覽焦點,這件超過17公尺的水墨設色長卷是為當時進富映畫劇場所製的引幕,畫裡聚集了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在超越傳統書法藝術的筆墨揮灑下,呈現出一幅極具視覺張力的作品。
到了二十世紀,現代漫畫的表現手法才真正被確立,歸功於「漫畫之神」手塚治虫(Osamu Tezuka)——其作品從情節、人物、背景、風格等組織成電影式的史詩結構,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沈浸至主角內心的喜怒哀樂。到了昭和中期,週刊漫畫雜誌首次發行,低廉親民的價格在日本國內獲廣大響應,累積了大量的忠實讀者。到了1990年代,漫畫界開始出現多元的主題風格,包括運動、浪漫、科幻與冒險類等,逐漸發展成如今龐大的漫畫產業。
在「可見與不可見世界」展區中,90年代經典的井上雄彥(Inoue Takehiko)《灌籃高手》 、岸本齊史(Kishimoto Masashi)《火影忍者》 、武內直子(Takeuchi Naoko)《美少女戰士》,抑或創作大量商機的諫山創(Isayama Hajime)《進擊的巨人》和尾田榮一郎(Oda Eiichiro)《海賊王》皆是此區的焦點。在展覽盡頭處,策展團隊設置了一個展示書店與閱讀空間,讓觀眾盡情閱覽熱門的漫畫單行本與連載雜誌 。本區亦重現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漫畫書店之一的「高岡書店」,這座位於東京神保町的書店曾陪伴無數讀者成長,見證了日本漫畫發展最蓬勃的時光。
漫畫何以登上藝術的大雅之堂?
漫畫進入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並非歐洲機構先例。法國羅浮宮(Louvre Museum)早在2003年起推出「當羅浮宮遇上漫畫(BD Louvre)」計畫,不僅展示與典藏漫畫,更邀請漫畫家入館,以羅浮宮的一件作品或展室為主題進行創作,完成後在館內展出原稿作品,並且推出單行本。這項計畫執行初期受到矚目,引起熱議,贊成方樂見「庶民藝術」登上最高殿堂,反對方則批評漫畫的商業取向不應與其他藝術品同等收納。台灣方面,去年台北故宮推出的「千年一問── 鄭問故宮大展」亦引發各界熱議,典藏雜誌社長簡秀枝認為漫畫屬於應用美術,質疑這項藝術形式進故宮的「創舉」。
作為一種以圖像為主體的敘事文學,漫畫始終被歸類在次文化(subculture)領域,被視為不精緻、文學性低的一次性閱讀物。這也造成漫畫出現在博物館的唐突觀感,甚至被許多人認為是冒犯至高的藝術殿堂。此次日本漫畫展的癥結在於館方論點的不足,未能幫助大眾進一步了解「精緻繪畫」與「漫畫」的歷史脈絡發展,進而思考兩者的區隔與連結。英國衛報藝評Jonathan Jones認為館方應從漫畫的當代魅力回溯日本近代藝術史發展,而非蜻蜓點水式地提及浮世繪淵源,而後無限延伸到各類型漫畫,卻缺乏深入的論述闡釋,似乎未見大英作為指標性機構應盡的研究與教育責任。
身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藝文機構,大英博物館的日本藝術品其實非常可觀,日本區展示廳爬梳改變過去、影響未來的文化產物,無論精緻或通俗,都是構成現今日本的重要文化。這次漫畫展出發點雖好,卻仍落入只管來客數的俗套,實屬可惜。筆者認為一座專業的博物館本應同等重視過去與未來,不僅展示過去人類文明的精華,更需持續地放眼此刻進行中的文化產物與現象。在此,我們應反思博物館的功能,提出「漫畫應以何種姿態或在何種脈絡中進入博物館場域?」等探問,而非只是停留在:「漫畫是否有夠格進入博物館展示?」。若果我們正視此一媒材與文化載體對當代社會無可計量的影響,發展已跨越一個世紀的漫畫進入大雅之堂又有誰人能說不宜呢?
藝事廳
不論事情大小、情節輕重,抑或展覽生態、市場趨勢,皆有可談可議之處。是以成立「藝事廳」,歡迎各方人士前來共議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