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不僅照亮了夜晚的街道,也成為社區的一部分,在共享的家鄉記憶中,照亮了安頓心靈的歸屬感。
2023桃園地景藝術節 .藝術共創作品:
紙哥陳文泰 × 龍潭龍元宮 〈神農龍影〉將在龍元宮廟埕展出。
約莫兩百年前,在一處名為「龍潭陂」之地,居民們勤懇耕耘,與天相依。莊稼若能五穀豐登,生活則可衣食無虞。鄉民感念著神農氏種植的智慧,在宇宙天候無常的變化下,也將豐收與健康的祈願,捎託給存在人們心田的五穀爺──神農大帝。供奉神農大帝的「龍元宮」,於是集眾人之力應運而生。
當地人口中的「大廟」,地方的信仰中心。龍元宮的地理環境,傳說中亦與「龍脈」相關。從龍潭大池躍然飛升的金黃神龍,龍身盤踞於龍元路,龍首的能量幻注於龍元宮,孕育著古老的街區商圈。如今的龍元宮,香火持續鼎盛,除了主祀的神農大帝,也奉祀有文昌爺、媽祖與財神爺,方方面面護佑龍潭人的心靈與生活。
明年即將迎來龍元宮創建 200 周年,正好逢上生肖「龍」年,許多慶祝活動已在熱烈進行中。例如,去年開始舉辦的當代慶典「神龍鬧鎮」,由廟方與地方創生團隊合作,希望讓龍潭年輕人重新看待廟宇現場與傳統客庄信仰,今年更首度讓神農大帝遶境走出龍潭,與深具歷史淵源的大溪永昌宮會香。作為已歷十屆的城市盛事,「桃園地景藝術節」也在今年夏日預先提燈祈福,邀請模型紙藝專家陳文泰,帶來神農大帝主燈與在地人們共同創作 200 盞龍形小提燈。以手作的技藝,加入龍潭源遠流長的文化記憶。
紙哥陳文泰 從無中生有的 3D 模型大冒險
散發出年輕感的笑容與朝氣,人稱「紙哥」的藝術家陳文泰,擅長從一張平面,透視出立體結構的無限可能。
如何自學成家,開始以「紙」為主要媒材的創作生涯?最初的場景,是一個小男孩動手做模型時,單純沉浸的狀態。陳文泰說:「我小時候是很熱愛模型的人,但做模型其實是很燒錢的事情。」後來他發現,紙模型不僅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還能有重來練習的機會。15 年前,從事機械維修工作,在半導體廠上大夜班的陳文泰,因與他人不同的作息,重拾了做模型的個人興趣,也意外打開與眾不同的跨界人生。
在當年自學紙藝的開端,台灣的資源還比較少,陳文泰主要從國外網站如 Canon 著手,找到許多可以免費下載的紙模型資源。經過許多個摸索與成長的日子,有一天,他找到國外玩家分享的自製範本,竟然是非常少見的鋼彈紙模型。喜愛模型的本心,因為鋼彈,推動進階的大門。陳文泰逐漸不能滿足於重複大家千篇一律的東西。他試圖去放大尺寸,設計與人等身的鋼彈紙模型,也由此發現紙模型更多的樂趣與發展性。
放大又怎麼樣?陳文泰對自己說,那還是別人的東西。無中生有的創造力牽引著他,開始學習 3D 模型軟體,一步步拆解這些立體造型處於平面時是什麼模樣,知道怎麼運用這些概念與技術。通過 3D 建模抓感覺,回到他熟悉的紙材,他認為紙模型的優勢類似於打版,一旦設計出來,可以用鋼版、壓克力等任何材質來完成,並做出異材質的結合。
接受委託設計過台北捷運、故宮、百貨公司、遊戲公司等不同需求的模型,也合作過演唱會頭套與聯名衣服。2021 年,陳文泰參與中港光雕展,首次挑戰設計三座壓克力材質的大型裝置藝術,對他來說是個關鍵的轉折。從與工班的配合、打光,到思索如何改良,讓壓克力材質可以在戶外的風吹日曬雨淋中,更為堅固耐久,種種經驗是讓他走向公共裝置藝術,很重要的學習與契機。
「沒有人知道,這一切可以從紙模型發展出來。」陳文泰笑著回望這一路冒險與突破的旅程。
連結兩百年歷史與社群的 200 個小提燈 點亮祈福真心話
這一次與桃園地景藝術節合作,陳文泰從 龍潭龍元宮 的地貌著手,思考如何與運用原有的一整面燈籠牆,最後討論出應景的神農大帝主燈及 200 個龍形小提燈。燈籠的材質,使用這幾年燈會常見,不完全是紙張的 PP 合成紙。一方面可以承受戶外天氣,一方面因為是環保材質,也可能隨陽光產生影響,成為地景藝術的一部分。
踏入龍元宮的場域,我們可以在空間裡感受石雕龍柱的莊重典麗,上方高懸著多幅歷史古匾與人們的祈福燈,最特別的則是鎮殿的神農大帝主神像。建廟之初,因緣際會從大溪永昌宮迎來的神像,與一般見到五穀爺,坦胸而手持稻穗的造型不同,龍元宮的神農大帝文臉神貌,更身著帝王的衣冠束帶。
陳文泰也為神農大帝主燈穿上具有龍元宮特色的文官服飾,並選擇用親切可愛的 Q 版調性,設計出包含精緻頭冠人像等幾款不同造型。在與廟方的討論下,為彰顯龍潭的起源神話與龍年的 200 周年,最後將主燈定案為「金色龍顏」的版本。龍形小提燈的設計,則為了讓不同年齡與背景的參與者們易上手操作,盡可能讓結構簡單化,並於龍頭的後方留白,可供寫上點燈祈福的真誠心願。
有關紙模型入門的技巧,陳文泰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提起興趣。因為製作紙模型是非常費工且需要耐心的一件事。一般網站提供的素材,得自行將模型部件一枚枚仔細切割出來或剪下來。部件從零到立體的完成,需要一番時間,組裝到主體上又再需要一番時間,其實是很繁複的過程,也讓大功告成的滿足感更加豐足。
這次要讓大家共同創作 200 個小提燈,數量浩瀚,對陳文泰來說也是一項挑戰。根據過去教學的經驗,他知道不能讓一個提燈的製作時長太久。設計上,他讓部件與主體的拼合,有著號碼的簡單對應;用扣接而非白膠黏合的方式,降低組裝時的變數,且手部與頭部皆可以自由轉動,增加互動趣味。
「這次與在地居民共同創作燈籠的經驗,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和難忘的。每一位參與者寫上了祝詞與心願,讓每一盞燈籠都充滿了個性和生命力。我重新認識了『共創』的力量。」陳文泰描述著,燈籠不僅照亮了夜晚的街道,也成為社區的一部分,在共享的家鄉記憶中,照亮了安頓心靈的歸屬感。「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藝術創作的過程,更是與人連結的過程。」
最後,陳文泰分享了一個工作坊的小故事。有一位退休人員,對自己能否完成這樣看起來複雜的手工任務,一開始有些擔憂;隨著時間推移,手中的燈籠愈來愈精緻,最終她展露出自豪的滿足笑容。而這正是紙模型的醍醐樂趣。
一如陳文泰十幾年堅持下來,在漫長的製程中踏實地耐心打磨,創造自己的作品,至今仍散發充滿熱忱的活力感。龍元宮行過兩百年的歲月,代代人經由各種慶典活動與儀式,在此創造屬於當代記憶的生活,也將繼續歷久而彌新。
採訪.撰文|Melody TU
桃園尞尞 : 2023桃園地景藝術節
龍潭展區|2023/08/04(Fri.)-2023/08/20(Sun.)
青埔展區|2023/08/11(Fri.)-2023/10/15(Sun.)
⯁ 更多詳情請關注 活動官網 及城市美學新態度的報導。
⯁ 本文同步刊載於 瘋設計網站。
系列報導陸續上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