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藝術家的藝術收藏」專題第三章,藝術家陶文岳的收藏。
1987年藝專畢業即赴法國留學,一待就是20年。期間,由於五歲開始的郵票與錢幣收藏意外遭竊、易地生活而起的鄉愁與差異形式的美學衝擊,神佛像、非洲文物、書畫、公仔、西方現代……一件件作品進入了他在巴黎、基隆、台北不同居處的空間。自成系統,另起規模,豐富而多樣的物件如今已然映照出藝術家陶文岳的收藏光譜。
雖也曾基於支持同窗而出手,但真要稱上首件藝術收藏,是初抵巴黎時在拉丁區花了4千法郎買下的雍正七年書法作品《瑞穀堂記》。在清一色西方造型的骨董店裡,陶文岳因思鄉而情有獨鍾這件由時任湖南布政使的楊永斌所寫的東方文獻。從此,陶文岳賦歸傳統的收藏路線,竟也與其繪畫創作締結互為因果的關係。
日記式的感性圖像、幾何抽象的表述形式、知白守黑般的東方美學⋯⋯是幾個解讀陶文岳繪畫的關鍵字,乍看與其收藏毫無瓜葛,實則提供一條須繞道的對照路徑。比方:部分畫作的凹凸肌理意指廟宇反覆油漆的石料牆面或老件藏品的歲月痕跡、拙趣卻飽和的色調承載了歷史的託付、極具東方色彩的圖騰符號與造型源自把玩佛道教文物的經驗,甚至近期新作《虎爺》、《水貨》,乃將多年收藏以拼接或裝置的手法轉化為作品。
讓陶文岳一頭栽進這類收藏除了離鄉背井的思念、追根溯源的初衷,還有憧憬於立體創作的心理補償作用。以虎爺雕塑來說,作為民間信仰視虎為神祇之餘,還巧合於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的形象,他說:「台灣收虎爺的人不少,有的基於宗教因素,有的純粹喜歡民俗美感,當然更多是基於發大財(民間有虎爺咬錢帶財一說),他們多數考量物件的時間與材質,較少像我這樣從藝術角度切入。受限文物框架,匠人製作時須顧及基本形制,但對我來說,有趣之處恰恰在於創作者還有多少可能的(自由創意)發展空間。正是這些適當連結藝術與工匠(技巧)的表現,讓人們可以睹物冥想、沉思,甚而感動。」陶文岳表示,多少因為自己熟悉平面創作語彙,一目瞭然畫作手法、工序和利弊優缺,所以看畫相對挑剔,收的也少。但立體創作不同,自身較少嘗試之外,也總能從中汲取美好。
赴法、返台至今,除了近80件虎爺、數百件神佛雕像,也有基於對同為創作者的惺惺相惜與鼓舞激勵,或交換或購買地收藏了莊普、李銘盛、蕭筑方、周柏翰……等人的台灣當代作品。
在陶文岳眼中,收藏展現了一個人的美學品味與喜好,不單提供戀物癖者如考古般的挖掘、研究樂趣,更是創作者的靈感素材。若有能力,多多益善。換言之,這些收藏除了現階段間接直接地進入陶文岳的繪畫世界,同時映襯創作樣態,未來他也將積極整理成冊,出版相關書籍,真正體現其創作觀——藉由已消逝歲月中,感情的沉澱,對周遭的依戀、臆想及憧憬,呈現個人內心世界的反省觀照。
延伸小貼士-編輯推薦虎爺系列:
藝事廳
不論事情大小、情節輕重,抑或展覽生態、市場趨勢,皆有可談可議之處。是以成立「藝事廳」,歡迎各方人士前來共議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