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並不在熱鬧中產生,憂愁則在寂靜中襲來,
空虛常伴著寂寞,孤獨總率連著悲哀。
癡尋時間的去處,紅的已褪盡綠的已衰,
記憶裡是顛簸的過去,想像中也無安詳的未來。」
──徐訏《 時間的去處 》
「時間的去處」展名源自徐訏的詩集。這本詩集一直陪著我,歷經求學及工作南來北往的每一次搬家,嘉義到台中、台中到關渡、關渡到淡水。書本是搬家時「沉重」的負荷,因著它們的脆弱與不可侵犯,將書本們放置至新居處的書架上,往往是一段新生活開始前莊重的儀式感,《時間的去處》正是其中一本。當我逐一地將捧在胸前的藏書們立於書櫃,與之相對應的閱讀記憶便油然而生,書中的字句細節或許不甚清晰,然而曾經閱讀所構築的情感意會,卻深刻在心中。
高中時代是我生命中閱讀量最大的一段時間,放學後,窩在租屋處的合室木地板上,珍惜地將自己的青春一頁一頁夾進書中,閱讀是一個 17 歲女同學對外在世界感到好奇而尋求的解答,時隔多年,當我有閒情再重新去翻閱曾經的閱讀軌跡,也是在翻閱自己的熱情和初心,它們溫柔而又隱密地夾在書頁之間,偶而我會驚奇,原來曾有過這樣的天真爛漫。
距離上次個展至今,恰巧相隔著因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焦慮、失望。三年間,創作時空的遷異、滾動式修正的生活成為了常態的生活。最令人落寞的無非是,既定的展出規劃延期、最後取消。從不適應,到習以為常,守護健康與眾人之於疾病的敬畏,築起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固守著生命中最無塵、無菌、無雜念的狀態,或忙或慢地持續創作。這段時間,創作的目的不再需要服務於展覽規劃,或切合碩士論文主軸,我重新回到只因單純的喜愛而夾帶著墨痕遊於紙上的隨興。這對美術學院出身的我而言,是一個特別而有趣的變動。告別研究生身分、投身藝術教育行列,畢業後,扮演不同角色的時間比重時刻在拉鋸,自由閒適的創作心境與責任嚴謹的教學模式,皆是課題。
我希望可以放慢、放大,創作的每一個瞬間,紙張浸濕糨糊後舒張開來,細微漂移的毛邊緣、反覆錶貼而產生的紙張厚度與來回撕貼之間的高度落差、徜徉的墨漬與水分既相容而又相互推擠後,共同乾燥的狀態。
每一件作品是一段流速緩慢的小河被按下暫停鍵,我將過去創作的習慣拆解開來,一次只在畫面上呈現一個步驟停留,如同分解動作般,獨立而單一。
心態上,我感受到自己,有別於以往不再對複雜的畫面構成那麼癡迷,我可以繼續安靜地行走於創作路上,丟掉「完成感」包袱給我的負荷。時間的去處是一個謎團,它帶走需多不可替代的當下,做為每一刻皆在與時間擦身而過的我們,祝願都能活出無憾的姿態。
圖文來源/蘇盈蓁
延伸閱讀
當代水墨的社會省思 張禮權「按˙提˙斡˙WAR 2.0」
東方專屬當代藝術-水墨不只是山水與墨
時間的去處
展期:2022/09/24–10/12
地點: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大墩藝廊
開放時間:9:00~21:00 週一公休
開幕式:2022/09/24 15: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