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Don’t Know, Now You Know!
知名藝人 陳柏霖 主理的 奇想會 (Whimsy)藝廊,再度與日本藝術經紀單位 STA Artist 合作,時隔一年推出新銳聯展《Now You Know! Vol.2》。展名來自英語中常見說法:「If You Don’t Know, Now You Know!」藉此發掘海外深具潛力與魅力的藝術家,將他們引薦到台灣觀眾面前。更希望將「Now You Know!」發展為每年規律舉辦的週年展。
這一次的聯展,由以下 14 位日本藝術家新銳帶來風格鮮明的作品:nina nomura(野村仁衣那)、新埜康平(Kohei Arano)、neuronoa、Maiko Yoshizawa(吉澤舞子)、IKU、Nakabayashi Arisa(ナカバヤシアリサ)、Honoka Hayashi(林ホノカ)、Kenichi Sugimoto(杉本憲一)、YUYA SAITO(サイトウユウヤ)、Masaki Adachi(足立真輝)、Dai Goto(後藤大)、OLI、Shota Nakatsugawa(中津川 翔太)、Velonyca Toto(ベロニカ都登)。
nina nomura 1993 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曾修讀文學,並於桑澤設計研究所學習空間設計。2021年開始投入藝術創作,在該年度即獲得日本設計展 SICF 評審獎。2022 年,nina nomura 創下在一年內推出七檔展覽的經歷,同年並獲得日本最大型藝術展會「DESIGNART TOKYO」的「UNDER 30」獎項(該獎項每年由展會的創始成員,從眾多與會的藝術家中,挑選五位 30 歲以下的藝術家獲獎)。在短時間內,受到高度的關注、喜愛與肯定。
她的作品不是畫作,也非憑藉主觀意識的雕塑。在時間的淬煉下,讓各項生活物事產生獨特的模樣,作品中的每一個的細孔,全由藝術家逐一催生,充滿對生活觀察的美與生命力。
生於日本東京的 Kohei Arano,自 2020 年起陸續於「上野 森美術館大賞展」、「神奈川県美術展」入選,並在「世界絵画大賞展」、「東京 ART FAIR」、「Independent Tokyo」等大賽獲獎。
Kohei Arano 的創作方式,承襲日本傳統繪畫技法並結合街頭藝術技巧。他深受街頭文化與電影的影響,像是塗鴉、滑板、嘻哈等,就是他十分喜愛的靈感來源,作品中也經常出現日常元素。他期盼能透過他的筆觸,傳遞東京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氛圍。
早在成為藝術家之前,neuronoa 在全世界多達30個國家橫跨音樂、設計、影像等領域。在2021年正式投入藝術創作後,neuronoa 便以大家熟知的名人為主題,進行抽象畫的創作。
neuronoa 的作品裡,可以看見如瑪麗蓮夢露、那塔莉波曼等明星的輪廓。透過顏料的反覆塗抹,讓人像的五官受到覆蓋,為的是讓作品作為一種暗示,串連觀者與作品之間的共同記憶。而 neuronoa 本身也一直對於自身的性別、年齡、真實身分等保密,因為他希望大眾能聚焦在他的創作本身,而非藝術家是誰。
1987 年出生於日本千葉的 Maiko Yoshizawa,年幼時曾經常承受母親的憤怒發洩。希望家裡每個人都能好好相處的她,於是每天寫紙條給父母,最後做成了一本圖像日記。高中畢業後她即以畫畫為目標,先是就讀城西藝術設計大學,再進入多摩藝術大學。這過程中她迷上了日本畫創作。 2012 年畢業後,正式投入創作生涯,獲得多項藝術獎項,並參與過無數展覽。
而對 Maiko Yoshizawa 來說,繪畫是一個淨化心靈的過程。想透過自己的作品,告訴那些還在掙扎的人,他們會好起來的。最初繪畫日記的女孩,現在正拿著畫筆期盼創造希望的光芒。
自2019年開始,有著眾多藝術展覽經驗的IKU,在創作中時常展現自身的流動意識。她在創作的過程裡,不時會向自己提問:「我是什麼?該如何意識到自我?」正因如此,IKU的作品,大多受到日常感受與現實生活的經驗啟發。而這些啟發,即是展現著IKU對於精神與意識的想法,同時考慮著生與死的樣貌,此外,IKU的作品也經常能看到人像的樣貌,為的是詮釋他人與自我之間的存在。
Nakabayashi 的作品,乍看是幅風景,卻也描繪著人們生活的現實。
「抽象是一種更原始的現實嗎?」是Nakabayashi時常向自己提出的疑問,循著這個脈絡,在她的作品裡,總是會有許多象徵性的畫面,像是《包む》看似盛放的花朵,卻也有著枯萎的的部分,詮釋著生命的週期。充滿寓意的創作風格,使其在 2017 年於東京美術大學畢業前就擁有許多展覽經驗,也在去年獲得 BankART、Idemitsu Art Award 等獎項殊榮。
身為中村祐介插畫學校首屆學生的 Honoka Hayashi,出生日本奈良,同時也深受外國文化的薰陶。
古時候人們普遍相信神、靈與動物神的存在,也有許多象徵性的面具出現。這些面具大多隱藏著表情、種族、性別等象徵性的視覺元素。這些正是 Honoka Hayashi 創作重要的靈感來源。透過獨特的創作媒材,他期盼創造既非二維也非三維的作品,並表現著與自已格格不入的存在。
Kenichi Sugimoto的創作,常以「INSEPARABLE INSTINCT」為主題,表達潛伏在人們體內,如同動物一般的本能與生命原動力。當藝術家接觸到孩童時,經常能感受到他們的精力充沛與出於本能的天真玩耍。對於 Kenichi Sugimoto 而言,隨著年紀的增長,童年那股率真的玩心與無窮無盡的能量正逐漸消失,因此他採用動物作為創作主軸,例如猴子與熊貓想傳遞玩心,而採用各式顏色則象徵情緒。
出生於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的 𝗬𝗨𝗬𝗔 𝗦𝗔𝗜𝗧𝗢,近年長期居住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有著日本文化背景,又深受美式文化薰陶的他,大多數作品皆在傳達「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青少年時期的 𝗬𝗨𝗬𝗔 𝗦𝗔𝗜𝗧𝗢 非常熱衷滑板,他認為滑板那樣的彎曲表面,本身即是一種新的視覺語言,因此他才選擇以曲面呈現自身作品。而 𝗬𝗨𝗬𝗔 𝗦𝗔𝗜𝗧𝗢 也認為城市中的人、事、物不斷交織,雖然是看似同樣的風景,卻未曾有一刻重複,有無數的故事持續在城市中上演。他想在自己的作品中,透過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傳達他眼前所見的故事。
Masaki Adachi 期盼打造一個抽象的記憶空間。透過建築的邏輯與模型,他巧妙的運用紙材與木材等,將其意識中的想法,打造成立體作品。而這些創作的背後,也源自藝術家對於「夢境」的濃厚興趣。他時常思考著如何將夢境裡所見的樣貌,反饋到現實中的作品裡頭。
1995年出生於日本千葉縣的 Dai Goto,從小就學習繪畫、設計等相關領域,他的作品大多採用壓克力顏料與噴槍來作畫。在Dai Goto的作品中,還能看到不少鑲有水晶的細節,這為的是展現她所描繪世界的純真、疏離與乾淨的氛圍,旨在於作品中表達不同生命形式的樣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藝術家的身份之外,Dai Goto還出演過許多音樂劇與舞台劇,而他的藝術作品,也經常在這些演出中亮相。
2014年開始自學繪畫的 OLI,主要透過塗鴉及現場繪畫作為傳遞創作的媒材。自 2016 年舉辦首次個展之後,OLI便吸引許多關注。在他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獨特的線條與輪廓,在線條與色彩的混合下,呈現抽象卻富含意義的感受。
畢業於東京國立美術大學的 Shota Nakatsugawa,迷戀於傳統工藝,並將塗鴉形象融入其中,同時也是日本藝術界鮮少採用絲網技術的藝術家。
在傳統工藝日漸式微的日本文化中,中津川翔太的畫作也獲得諸多讚譽,除了曾於巴黎羅浮宮參與 SALON ART SHOPPING 展覽,作品也曾在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等當代藝術顯赫單位展出過。
Velonyca Toto 1986 年生於日本茨城縣,畢業於日本茨城 BUNKA 設計師學校。作品大多以女性作為繪畫主角,且深受日本傳統文化影響。他的創作方式以壓克力顏料、鉛筆和墨水等工具為主,在畫作上能夠清楚看到顏料所殘留的軌跡所展現出的渲染力。
文字整理|Melody TU
圖片及資料提供|奇想會
Now You Know! Vol.2
展期|即日起至 2 月 12 日(日)
時間|13:00 – 20:00 (週二公休)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巷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關於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Whimsy 代表著天馬行空、不守常規、與眾不同的想法及言行舉止;也可解釋為稀奇古怪的創作、古怪中帶點詼諧玩味、不著邊際且難以定義的事物,以此命名旨在跳脫出傳統藝廊策展的既定印象,藝術、工藝品外,如植物生活、傢具傢飾、食物飲品、服裝飾品等,生活各個面向的「藝術」,都將成為奇想會策展的「拼圖」,將這些拼圖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解構再重組,並提供新生代、有潛力的海內外藝術家、工藝家、品牌一個能恣意伸展拳腳的舞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