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城美藝論, 展演活動, 本月聚焦

川流不息的生命能量,科技藝術與音樂創造線性夢想|2024大巨蛋公共藝術

身為一個科技藝術的新媒體創作團隊,噪咖作品多以集體創作的模式發生。「噪咖」取自「廚房」台語,設計團隊一切開放有機。跨域合作將相關研發、設計、創作等能量整合,以藝術與工程等不同專業背景,一同呈現在數位藝術展覽、公共藝術、文創空間等面向。

一直以來的創作時光,團隊們總不停探究,如何在作品出現的場域中,以最具感染力的面貌呈現,並挑戰團隊各自專長的發揮。本文瘋設計訪問的,是團隊骨幹之一林維源總監。關於這次大巨蛋的兩件公共藝術作品,以及走在夢想這條路上,他與我們分享:

「噪咖」團隊。攝影|Richard Chang
辦公室一隅,隨興自由瀰漫整個空間。攝影|Richard Chang

線性發生的夢想|談科技藝術的多變性與藝術創作的初衷、本質

身體不僅是支撐生命運作的空間,更是情緒能量的載體。

「做科技藝術的有趣,在於與人互動後衝撞出的可能。不論維度,對我們團隊來說,最重要的是與觀眾互動的『表演性』,可能來自作品本身,也可能是互動後所產生的再定義。」與各種音樂類型合作過,設計團隊運用冰冷媒材,創造勃發自我生命的藝術,這也是他們作品想抵達的彼方。

資訊科學起家的林維源,對美自有一派看法「不管是自然或人為,背後總有一些邏輯秩序或規則,對我來說,它就是一種很美很有趣的事情。」有趣在於,當一個作品放到不同場域,只要在背後透過編碼程式不同幅度的修改,去改變規則,就能利用技術,形成另一套秩序,產生無窮變化。其中更蘊含人造、自然之間的界線與連結。

辛苦的地方是,身為科技藝術家,創作通常在解完所有問題後,就走到了盡頭;可也因為每件作品的獨一性,能與人們的生命產生巨大的共鳴。實踐自己理想的過程,成就感是他們活下來的唯一。

在這次大巨蛋的兩件作品中,團隊也使用了單一元件的大量複製,創造出一方想像空間。短時間的穿越,就能讓人有立即性的明確感受。

電子紙測試過程。攝影|Richard Chang
林維源分享,電子紙是他遇過最具挑戰性的媒材。攝影|Richard Chang

「川流不息」:上百個金屬容器的平衡破壞閃現舞動般的羽翼光芒

林維源分享:「大部分作品都是先意象後雛形,但這件作品相反。川流不息的意象,在車水馬龍的車道旁,人們不會經過,但我們又想要在這個空間場域中,讓觀眾有些對自我的深刻感受。」

挑戰上,觀看作品的距離很遠,容易無感,因此作品直觀呈現。在一切流動的狀態下,行人們上下車匆匆一瞥,感受到水的柔軟,與隨之而來波光粼粼的能量流動。

於是團隊透過上百個容器的水平衡破壞,隨著背後的編程,隨機亂數傾倒,就好像它們閃著波光,此起彼落,萌生川流不息的生命效果。

攝影|Richard Chang

攝影|Richard Chang

攝影|Richard Chang

而當跳舞般的金屬波光,偏光反射到路面與騎樓屋宇,閃動感更加宏大,擴張到二十幾米的牆面上。流體力學的科學本身具備龐大的隨機性,當能以藝術為媒介,創造出跟水一樣的隨機性時,團隊想在此發生的想像也應運而生——自由擺盪的浪花機械精準對位,傾倒時刻平靜放鬆。漫遊其中,在意識與潛意識間,探索著空間的界線,在能量消彌的過程中有形式的描繪,喚起心中的情感,進而產生某種療癒作用。

羽翼般的閃光,隨著一整天的時間流動,幾百片翅膀金光,隨著自然風,吹拂場域的一切,花草樹木與萬物皆生命活絡。同時,設計團隊也藉由藝術提醒著過路人們,壟罩在光源之中,別忘了自己也是光束中的一縷星芒。

攝影|Richard Chang

有時越多東西想傳達,一件有力的象徵便已足夠|談作品「光動浪潮」

日復一日,團隊試圖在喧囂城市的通勤路上,開闢一方避風空間,以黑白的純粹,為大家的生活應援。

光動浪潮作品位於顯眼的交通要道,捷運出口的位置。以國球棒球出發思考,除了本身的精采,更重要的是現場氛圍——球員努力地完成比賽,而觀眾很努力地支持球隊,熱情加乘感染力,與電視前的感受完全不同。

如何在有限中,將現場的一片熱情傳遞,讓外面的人們也能感受到有人時刻為他們加油的氣氛,是設計團隊的挑戰。

攝影|Richard Chang

攝影|Richard Chang

攝影|Richard Chang

經過轉譯,加油的氛圍以電子書的媒材電子紙為底,如同琴鍵,黑白間的簡單轉換,質樸傳遞出打氣的精神。藉由分割構圖與動態變化,類比台灣棒球場的波浪舞文化。留白處大面積的色塊,更凸顯主體的張力。整體作品將精神的波浪,振幅到場外畫面。

特別的是,固定的上下班時間與場景,也會有黑白光影舞應援,成為過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與你的生活產生連結。

熙攘過客,穿過場域也能緩下腳步,一同以無窮變化的黑白舞步,慢下心境體會。

當觀者端看著作品時所投射的眼光,也同樣是光的來源,或說身體本身也是光體。人們經過,從理性編碼的科技,爬梳感性藝術的互動,在人們彼此的故事中找到力量——達成藝術不只是具備傳達美學功能的意圖。

團隊成員創作光動浪潮作品的過程。攝影|Richard Chang

回歸創作與實現的可能

談及夢想,如同作品去蕪的精神,林維源分享「只是純粹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被自我創作欲的洪水猛獸逼迫著往前。當完全沉浸在創作中,就能獲得滿足感:『這就是我想要進入的狀態,付出巨大的時間、努力,與承受背後需要付出的代價,痛並快樂。』」

理想遠方,一切靈感來自對平常的觀察,以開放心面對什麼都有可能發展出的有趣結果,習慣去探索可能。當你要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自然有累積在腦中的深厚資料庫等著抓取。

走過十年路,噪咖團隊始終保持空杯心態,看待世界是無限有趣,迫不及待嘗試下一次對世界的實驗與理解。未來,也期待他們在自我創造的宇宙中,以音樂與藝術性,創造出更多與人的感動、與世界的連結。


採訪・撰文|Ariel Chang
攝影|Richard CHANG


延伸閱讀

在時光裡停佇下來,曾令理在城市中打造做夢的節點|2024大巨蛋公共藝
自由不羈的烏托邦,吳書原在城市裡打造新荒野美|2024大巨蛋公共藝
松菸巨蛋野球場的九局下半,豪華朗機工創造感動未來|2024大巨蛋公共藝術

第九屆公共藝術獎  徵件資訊

  • 報名日期:113年6月13日上午10點至7月15日下午5點
  • 報名資格:於民國110年及111年間完成備查之公共藝術(案)與計畫。
  • 獎項規劃
    依法設置→
    【設置計畫類】:卓越獎、環境融合獎、教育推廣獎、藝術創作獎、教育推廣獎、藝術策劃獎。
    【行政類】:興辦機關(構)優良承辦獎、管理維護獎
    自行辦理→ 藝術實踐獎
  • 報名方式一律採線上報名辦理。於報名表單上填寫計畫資料及上傳相關文件,報名結果將以電子郵件通知。 簡章下載前往報名
  • 詳情請至 文化部公共藝術獎官方網站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