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無數的台灣原創動畫《小兒子》推出第二季了!駱以軍具深刻生活感的散文作品《小兒子》,從2017年開始,由「夢田文創」以「實驗室的方法」進行文化產業的研發,推出繪本、動畫等作品,至今獲得29個國際影展的肯定。
在新的一季《宇宙飛行計劃》中,描述駱家沙發破洞,卻成為小兒子爆發想像力的入口,也觸動駱爸鼻遺忘已久的童心開關,由此發現,大人與小孩擁有的玩心並無二致。
別小看這一集短短3分鐘的動畫,導演史明輝說,一秒影像有24格,意思是,螢幕上出現的一秒鐘,動畫師就要畫出24張圖,3分鐘的動畫短片需要4320張圖,團隊得花上3個月製作時間,尤其採取手繪風的《小兒子》,更是耗時耗力。
製作一部動畫,要先決定人物設定。人物形象設定,需考量登場角色的造型、角色間的相對身材比例、服裝樣式、各自的眼神及表情,並表示出角色的外貌特徵及性格特點。
以駱以軍家庭趣聞為原型的《小兒子》,有糊裡糊塗的爸爸、嫻熟優雅的媽媽、害羞正經的大兒子、機靈萬分卻經常脫線演出的小兒子,以及陪伴這個家庭成長的小黃狗端端,他們各自是用什麼方式呈現角色呢?
從《The Affairs週刊編集》的《小兒子》特刊可見,為呈現駱爸鼻較陽剛固執的形象,用較多直線和偏冷色系的綠色,眼鏡的位置也有特殊定位,而媽媽就有較多的曲線,並使用暖色調。
大兒子內向,因此曲線也稍多一點、服裝以不搶眼色系為主,至於結合爸媽的個性的小兒子,在造型上則是結合了爸爸的ㄇ字頭頂,以及媽媽的圓弧下巴,搭上輕快明亮的黃。而小狗端端為了讓它有更高的辨識度,使用幾何長方形、不畫出腳爪等細節,增添玩具感。
確認好角色模樣,並且有了文字劇本,團隊便要將文字拆解成鏡頭畫面,也就是「分鏡」,這個階段除了要在構圖中涵蓋鏡頭的擺設和走位,還要包含角色的表演。之後再將場景和角色分層,以確保造型和比例的精準度。當上述動作確定後,加以描線及上色,然後將畫好的動作連在一起,以確保整體動作的流暢。
一步一步的,動畫團隊以熱情與想像力為燃料,開啟了《小兒子》的宇宙冒險旅程,你要跟著啟航了嗎?
圖文資料提供/夢田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