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以作品《吶喊》最為人熟知。他拒絕盲從藝術潮流,不拘於一處,當某種風格變得過於火熱流行,或是自覺過得太舒服,他就會走向其他表達方式。
於是在孟克的一生中,從自然主義跨到印象主義,又從象徵主義走到獨特的表現主義。他逐步放下對外部世界的描繪,轉向抒發激烈情感的創作。
這些變化,除了畫作之外,還能從日記中得知。並且,我們也能從他無所不談的日記中,看到他對要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有力建議。
- 勇於袒露自己的靈魂
孟克認為,藝術來自於人心,他的靈感,更都是從個人記憶與深層情感而來。「沒有恐懼和疾病,我的生命會是艘沒有舵的船。」、「畫家給出了他最有價值的東西:他的靈魂、他的悲傷、他的快樂,以及他自己的心臟血液。」他日記上的話語,暗指自身遭遇與情感,對個人與藝術創作扮演的重要角色。
- 色彩為情感所用,而非現實
孟克畫中的色彩不一定與真實一致,但與情感相關,例如他用綠色的臉暗示恐懼,以血紅天空表現不安。這種超現實的選擇,帶來了氛圍、情感和即時性。孟克認為,如果看到撞球間綠色布料後,看到周遭一切都是紅的,那就該將房間畫成紅的。顏色是可以按照自己意願,反轉並強化某個環境或經驗影響力的一種元素。
- 追求完美只會阻礙創作
孟克相信混亂的力量:隨意筆觸、扭曲身體、不討喜的色彩,都傳達了情感的真實。「許多藝術家都非常認真地工作,致力於繪畫的完成,為了追求永恆,卻讓畫作失去火力。事實證明,該創作會變得無聊且糟糕。」他認為,他要追求的是像達文西的畫:縱使被毀,但思想不死。「一張明亮的表現主義畫作隨著時間失去了色彩,但它仍保留它的靈魂。」
圖文來源/Artsy
編輯/rippling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