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日本夫婦,趁著休息的日子相偕來到美術館。他們停駐在大型藝術品面前,忍不住驚嘆:好像的水果糖啊!
擬真的質感。
是日常熟悉的事物,卻又不尋常地放大。
視角一翻轉,其實事情完全相反!彷彿照了多啦A夢的縮小燈,讓我們進入微觀的世界,普通的食物與棒球都不可思議變大了。
保持腦洞樂趣的手作實驗
畢業自東京都立綜合藝術高等學校,1998 年出生的年輕藝術家 Mozu,本名水越清貴(Kiyotaka Mizukoshi)。2015 年將高一製作的微縮模型《我的房間》上傳至 Twitter,大獲迴響;同年以定格動畫《故障中》獲得亞洲最大規模短片電影節「Digicon6」最高榮譽金獎。
2017 年,Mozu 在英國實習時曾參與知名導演魏斯.安德森《犬之島》定格動畫的製作。同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
除了袖珍藝術與定格動畫,他也擅長錯視藝術。對於世界常有大開腦洞的想法。
有一天,Mozu 踏入美術館,為尋常物品化身巨型藝術感到衝擊。他幻想著,有一天也要做出巨大的藝術品,並畫出設計藍圖:
是的,他要創造的是「微型美術館」。將真實的物件變成巨大的藝術品!
Mozu 首先陽春地利用紙箱挖洞,確認這個突發奇想,實踐起來依然是好玩的事。覺得只放世界上實際存在的畫作太無聊了,他又後製自己拍攝的照片加免費素材,並花時間手工裁製畫框,讓背景中的展品不只是電腦輸出的質感,看起來像真正的畫作。最後,用吸管製作主體空間的燈盞,頗具挑戰地加裝共 15 盞 LED 燈,並塗成淡黃色,更接近美術館的照明。
有模有樣的美術館落成了!什麼東西放進來,都會像藝術品啦。
微縮世界 vs 巨型藝術
對比現實中的巨型藝術,與微縮美術館中置入「現成物」(Ready-made)的「巨型藝術」,會有什麼不同呢?
小鴨篇
曾經風靡全球的大型公共藝術,荷蘭藝術家霍夫曼等比例放大的泡澡小夥伴「黃色小鴨」,以其出現在戶外日常場所的荒謬感,與名實不符的嘲諷(英文名是 Rubber Duck /「橡膠鴨」,實際上卻是合成塑膠 PVC 製成),產生藝術上的辯證。
不知道在微型美術館中觀看黃色小鴨的小小人們,是否也會產生類似的心情呢?
Mozu 直接拿現成的黃色小鴨來擺放,也讓人想起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 1917 年的作品《噴泉》(Fountain)──那是簽了名而倒置的「現成物」小便斗,引發後代無數關於「什麼是藝術」的討論。Mozu 的微縮美術館,可以一直換「藝術品」的幽默感,某種程度其實也是建立在這樣的脈絡上。
菇菇篇
蘑菇,讓人聯想起嬉皮迷幻或薩滿儀式,科學上還有神奇而尚未被完全發掘的治癒能力。曾經是昆蟲學家的藝術家 Carsten Höller,選擇以蘑菇為主題,用大型雕塑展示美麗而奇妙的細節,談論純真、神秘、繁茂的自然或危險。
Mozu 則在微型美術館中置入超市買來的杏鮑菇。他特別表示,拍攝的食物後來都被工作人員們享用了,沒有任何食材被浪費。
兩種菇菇對照下,我們可以看見在這個時代,藝術性的展現,除了精緻度的不同(大型可以做到的細節畢竟更多),也在於作品背後的理念與論述──後者在當代藝術範疇中,更是登錄所謂「藝術世界」的核心。
回到 Mozu。這位精彩的腦洞大王,持續為微縮模型、錯視技巧藝術與定格動畫而努力著,在 YouTube 上傳許多影片,今年他也推出續作「微型水族館」。
透過濾鏡般的微型觀眾背影,欣賞「巨型金魚」在水族館中悠游的美麗模樣。或許藝術一開始,就是這麼單純愉快的事情吧。
撰文|Melody TU
圖片.資料 | MOZU Studios’s Website | MOZU Studios on YouTube
同場加映
➤ 溫暖療癒每一天|田中達也的微型世界
➤ 微型創作夢|泰國室內設計師 Wora 的家電奇想小屋
➤ 以新鮮的目光,重新看待這世界──北美館「 百分百錯覺 」
➤ 從憂傷到純戲謔|Vadim Solovyov 刻畫巨獸版《格列佛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