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
元宇宙技術已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疫情時代下,藝文展演線上化也成為顯學。曾獲威尼斯影展「最佳 VR 體驗獎」、法國巴黎 NewImages 最高榮譽「金頭顯獎」、2021 美國德州 SXSW 影展評審團獎、坎城 XR 最佳敘事大獎等殊榮的藝術家兼導演黃心健,思考如何運作出新型態的跨界商品,讓表演藝術者有新的獲利模式,也讓喜愛藝文活動的朋友們有更豐富的內容選擇。
五月由大塊文化出版:《黃心健的XR聖經》,即收錄他 NFT 跨界共創的《We Are What We Eat》案例,剖析 VR/XR 作品的靈感脈絡與技法策略,並分享國際影展經驗全攻略。
《沙中房間》
(摘錄)
《沙中房間》是我與美國多媒體藝術家蘿瑞.安德森於 2017 年一起合作完成的 VR 作品。我們刻意在《沙中房間》視覺的敘事文本中,加入更為豐厚的音樂肌理與人聲配音的厚度,亦有別於其他虛擬實境作品所追求的炫目效果。因此在《沙中房間》的視覺設計上,我選擇了一種冷冽而沉穩的黑白風格,來強化《沙中房間》作品中最核心的概念,也就是「死亡」與「記憶」的交詰。然而,會有如此沉重的發想起源,主要是來自於創作《沙中房間》的時候,我與蘿瑞也正處於生命經驗的岐點。我們同樣面臨親人與摯愛即將離別之時,這深刻地引發我們對於生死觀的反思與再探索。因此,我反覆研究了許多宗教與哲學的生死觀,而來自西藏的「中陰身」(Bardo)宗教概念吸引了我。《瑜伽師地論》有云:「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中有」指的就是「中陰身」,是人在過世後、轉世前的一種過渡狀態,在七天之內,既有的現世意識與記憶將會逐漸消散,靈魂才能再進入下一個轉世的輪迴。
而《沙中房間》所呈現的「黑板世界」(Chalk World),也呼應了「中陰身」提及人死後的七七四十九天,意識與記憶逐漸消散在天地之間的過程。當這項計畫開始時,我嘗試讓觀眾感受瀕死的體驗,搜尋文獻發現,人在死亡的過程中,最先失去的是視覺,然後是聽覺與味覺,而在失去視覺時,我們首先失去色彩的辨識力,整個世界從彩色變為黑白。這也是《沙中房間》以黑白呈現的理由。使用黑板這個符號,是因為黑板是人類記憶的象徵,雖然可以不斷地擦拭覆寫,但舊有的記憶卻殘留不去;我試著以《沙中房間》呈現出人類意識與記憶消散的現象,希望作品中的視覺動態能做出反覆浮現、聚散來去的效果,藉此連結人類不斷覆蓋與更新的記憶特性。我聯想到黑板在擦拭之後所殘留的痕跡,很符合人類記憶的特質,就像那些將要抹去或是稍有忘卻的記憶,但在人類腦中始終會留下一些無法完全擦淨的痕跡,在「中陰身」狀態下繚繞不去。
這也就是我們為何會選擇黑白作為《沙中房間》畫面主視覺的原因,黑白世界驅離了作品本身帶有的科技感,消解了觀者對於自我體感的存在。除此之外,我希望觀者可以仔細觀察那些像粉筆灰的灰燼底下,我在當中又暗藏了更細微的文字符碼,在四處散落的英文單字與阿拉伯數字中,以及在背景所口述出的呢喃回憶的總合,其實都能實際對應到人類死亡後的僅存之物,也就是「回憶」。
《食壤》(We Are What We Eat)
(摘錄)
疫情時代,藝文展演線上化成為顯學,台灣藝文產業也因應開展、探索新型態的互動模式。面對全新的局面和挑戰,身為新媒體藝術家的我努力思考:「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種新型態的跨界商品?」不只把眼光投注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尚且要開創、結合更多的生活形態,例如美食、舞蹈和 XR,將之轉化成新的商業渠道,讓表演藝術者有新的獲利模式,讓喜愛藝文活動的朋友們有更豐富的內容選擇,繼續支持藝術創作及台灣藝術人才的培育和傳承。是故,產生了此次的跨界結合創作。《食壤》(We Are What We Eat)延續了 2021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其中一個展覽子項目「食壤」概念——「Taste your Soil」,推出以「可以吃的 NFT」為題的行為藝術作品。先前 Louis Vuitton 200 歲冥誕時 Beeple 的 NFT 拍賣平台 WeNew 為此發行了 NFT 紀念作品《LOUIS:The Game》,引起各界矚目,也給了我靈感。玩家在遊戲中扮演 Louis Vuitton 著名的吉祥物 Vivienne 暢遊五大關卡,並且有機會在遊戲過程中獲得 NFT,經典品牌與前衛科技的最佳組合莫此為甚!NFT 旋風正隨著區塊鏈經濟席捲全球,於我而言,這正是一個供台灣藝術創作者實踐的創新想法的絕佳機會。
藝術新型態,為數位內容增值
因應疫情改變全球生活樣貌,《食壤》(We Are What We Eat)以四大策略分階段進行,我與團隊們構思如何著眼將藝術轉化為新型態商品,從區塊鏈市場上進行這一次前所未見的行為藝術,也許它將拓展、深化,發展為新的商業渠道,我在每一次的創作中,總是希冀作品相較以往能有所新突破。在這次,我們透過 NFT 策展管理平台 EchoX 的協力,除我之外,另邀請了與我不同專業領域的國際名廚江振誠、當代表演藝術家張逸軍一同凝聚創意,打造了「可以吃的 NFT」,我們各自透過身體、食物、VR詮釋,在虛擬的元宇宙世界鑄造了能被永久保存的風土記憶,作品將化為 8 顆 Origin NFT 以競拍形式被認購,而後這 8 位藏家將作為共創者參與在 Raw 餐廳舉辦的「We Are What We Eat 創作者之夜」,透過體驗張逸軍老師與舞者們柔軟曼妙的舞蹈;戴上頭顯踏入我與江振誠主廚打造的 VR 料理世界,最後與我們 3 位藝術家共同完成這場 NFT 藝術創作,化為藝術永恆的一部分。
台灣情懷,島嶼壯遊
我想大家不會反對「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甚至在各界的努力下,這個觀念已成為一種新共識,《食壤》(We Are What We Eat)承接著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線上展《台北/福爾摩沙花園:島嶼壯遊》之概念,想透過「壯遊」,連結世界與台灣,串聯台灣風土、歷史與人文。在旅行的過程中,除了醞釀在地情懷之外,也將誕生出嶄新的願景。為強化這樣的意象設計,我與團隊們延伸大會的子題項目,不僅記錄台北陽明山的土壤與氣味,甚至讓張逸軍真正地品嚐土壤的味道,以最靠近土地的方式來關懷我們的環境。藉此,在味覺的延伸之下,我們將視覺與味覺進行共感的交織,並加入 VR 內容的互動機制。如此一來,除了增加參展趣味性,也讓台灣特色能再次躍升媒體曝光焦點,讓「全球在地化」不再是一個空泛的理論架構,而是一個可被實踐並被看見的普世價值。
* 本文為《黃心健的XR聖經:從虛實展演到Metaverse的未來》試閱
圖文提供/大塊文化
黃心健的XR聖經:從虛實展演到Metaverse的未來
✦ 虛實展演的前線實務
✦ 新媒創作的領航地圖
✦ 元宇宙世代的入門之書
新媒體藝術家 & 國際XR金獎導演──黃心健
創作心法 x 展品詳解 x 設計手稿 x 國際經驗 x 實例應證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Melody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