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時程來說,幾大國際畫廊現身的「台北當代」是2019亞洲藝術市場前哨戰,但細探究竟,不少作品早在2018HKArt Basel上曝光,令人失落;除了舊貨甩賣疑慮,還有主場憤怒——僅僅消費台灣藏家,未見更強勁國際支持力道,以及國內畫廊與相關單位的不積極作為。試水溫在所難免,但在作品、展商與買家結構息息相關的連動下,如何深化市場,甚至串連展演空間與官產學人士,尚付之闕如。這不是總監任天晉單一責任,更是台灣藝術圈集體課題。那麼,三月的香港藝術週,是否帶來不同層面的啟示,港島各地畫廊與非營利空間的多種策略是否可供台灣藝博會與整體環境應變參考呢?
嚴格說起來,今年的香港藝術週可以觀察到下列幾點:
一、西方藝術明星傾銷亞洲市場
跨國畫廊主異口同聲地否認中美貿易大戰與前次區域經濟放緩對銷售成績的影響;官方展後新聞稿亦表明,今年香港巴塞爾依舊銷售強勁。實際走訪卻不難發現,整體更傾向買方市場,投資目的大於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或因先前「葉永青」事件牽連,光環明顯暗沉。畫廊走回歐美老路,多是常見面孔。例外的是,Richard Nagy Ltd.初參展即推出席勒回顧展,以及搭上「延禧宮略」莫蘭迪色熱潮,也呼應藝術家曾梵志策畫的「塞尚、莫蘭迪和常玉」一展,高古軒與卓納展位都掛了莫蘭迪《靜物》畫作待價而沽。回到前述亞洲藝市前哨疑惑,可能顧及稅率,抑或值此大戰造成全球經濟前景震盪不明的干擾,部分大畫廊吸睛作品早於2018年西岸與今年一月的「台北當代」曝光,多少影響藏家心情與購藏意願。當然,以此論斷香港藝市地位下滑稍嫌過早,但不諱言,藏家總是希望能看到更多新鮮貨色以及真正的好作品。
二、拍場比價效應,導致藏家下手滯後
以亞洲超級富豪為對象的香港巴塞爾,此次VIP卡控管更加嚴格,貴賓預展日人潮較去年少約兩成,對目標藏家來說自是節省時間氣力,但初來乍到且不解水位的新興藏家而言就傷透腦筋。因此,首二日銷售速度與換牆頻率不如以往,加上與拍場的比價效應,明顯拉長藏家入手的考慮時間。
三、是大風吹還是收割?
整體說來,今年巴塞爾的亮點之作數量確實有限,令人驚豔者也明顯較期待要少。尤其蛋黃區畫廊大都採取保守策略,多展出平面作品;反觀蛋白區,作品形式相對新鮮有趣,也更能突顯自家性格。此外,藝術家有名牌光環,畫廊也有。中小型或區域畫廊昔日帶出的藝術家,幾經爭戰,吸引了國際畫廊目光,然後西瓜偎大邊,作品移到了大畫廊展位,順勢叼走藏家與品味經營。有趣的是,凡反射性的平滑面與可愛精緻的作品前,拍照打卡絡繹不絕,益發突顯數位自媒體時代的美學偏好。
四、年輕藏家隊伍開始出頭
可以發現,20至40歲的年輕藏家隊伍開始冒出頭來,而且品味極為多元——幾萬塊美金的作品,往往不假思索。不少畫廊嗅到這點,以價衝量之舉明顯見效,使得不少展出作品均質而普遍。另一方面,嗜好經典口味的金字塔頂端藏家不為所動。透過香港巴塞爾、Art Central,以及拍場令人意外破億港元的KAWS與其他亮點,更強化M型市場兩端發展。過去由學術商業相繼背書的藝術史標誌出高級、高雅、高價的美學,但年輕世代多元族群的崛起,讓他們開始試圖以不同的角度切入,來找出證明自身世代的「三高」品味。
五、藝術品味時尚化
過往,大概8到10年間,藝術市場就會換點口味,如今因科技變革與資訊爆炸而縮短週期變短,幾與每季都得翻新的時尚相同,自然也促使藝術家創作的質量產生變化。第七屆香港巴塞爾不得不變,即便逾半畫廊仍屬西方當代在亞洲的傳播據點,偏偏大家已經看膩了蛋黃區畫廊不見新意的展出名單。已有的因應之道除了將東南亞藝術融入經營格局、鎖定各大機構典藏走向與藝術獎項如威尼斯雙年展或Power 100來加持,還有大會官方扶植中小畫廊特殊策展項目與藝術家。至於能否短時間之內奏效,還有待後續觀察。只能說,顧及藝術市場的平衡,香港巴塞爾不可能抹滅某特定區域畫廊。但在最高藝博殿堂,區域性畫廊必須考量自身文化特性,減少或轉移戰場,待足夠經驗才能同場競技,不可僅把參賽當作形象宣傳。
六、 抗中政治意味濃厚
無論香港巴塞爾「策展角落」的「1979星星美展40週年」,還是Art Central高小蘭為「行為藝術x4A」製作的《New Territories Old Territories》,三個白輪軸每面各寫「Hong Kong/is/isn’t/China」,邀眾齊思:到底香港屬不屬於中國?抑或,Opera畫廊展出Joe Black以2萬個持槍塑膠兵拼湊的毛澤東肖像、Art Projects畫廊有唐偉傑以「MADE IN HONG KONG」貼紙貼出《你睇我唔到》(粵語:你看不到我)、《MADE IN CHINA》等作。對比台灣與中國政局緊張,香港藝術圈無懼敏感議題,大談身份認同矛盾。
「巴塞爾的成功是順應香港的歷史身份。」見證香港藝術市場卅年變遷的漢雅軒負責人張頌仁是這樣總結這一超級市場的,相當符合香港免稅優勢與轉口港特質,也在一度失去藝術空間的脈絡下,發展出可能的藝術從業行為。那麼,台灣呢?諸多藝博會的後起之秀相繼瓜分台灣藝術市場與規模,固然主辦單位相互之間存在著實力差距,但如何建構自身消費價位和風格屬性,好繼續在亞洲藝術市場佔穩一席之地,甚至擁有更多話語權呢?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仍將有一番苦戰!
藝事廳
不論事情大小、情節輕重,抑或展覽生態、市場趨勢,皆有可談可議之處。是以成立「藝事廳」,歡迎各方人士前來共議同論。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