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期待的第九屆公共藝術獎專題系列,本篇繼續為讀者介紹「教育推廣獎」、「民眾參與獎」、「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及「管理維護獎」,得獎作品不僅展示了公共藝術的多樣性和社會影響力,更在強化公共性和推廣性上,突顯出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賦予社會豐富的人文價值。
教育推廣獎:參與藝術,編織合作共學關係
「教育推廣獎」是獎勵積極實踐公共藝術紮根、推廣,並具創意特色的計畫,本屆共頒發3案。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卓越聯合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聽見鹿鳴》,採用大量鹿鳴堂舊有建築材料作為元素,為新建築建立傳承關係。包含紀念個人記憶的〈鹿鳴紀念堂〉、將群眾記憶化為座椅的《鹿鳴椅計劃》,以及採集相關口述歷史的《鹿鳴電台》,後續更採取講座、工作坊形式,鼓勵民眾參與。
該作品以回收與再利用的創作方式,強調環境保護與資源再生,同時也邀請學校師生與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將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當代生活,實現文化的保存與再創造。不僅凝聚了社群力量,還深化了公眾對公共藝術的理解,進一步引發對歷史、文化及社會價值的思考,最終達成藝術與社會、教育的有機融合。
圖說|教育推廣獎_國立臺灣大學卓越聯合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聽見鹿鳴》張立人、馮志銘、邱子晏。(文化部提供)
「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C案藝術參與計畫」團隊運用生態行動與民眾共創,讓市民成為創作者,發展出臨時性裝置藝術與演出,讓藝術推廣活動包含工作坊、文化講座等活動,遍及高雄38個行政區,落實文化平權,推廣公民美學,並擴展對所居城市的想像。
本計畫中呼提克團隊的藝術家拉馬.默提司與努亞.阿海納共同策劃了《蝸行移動-全聯沒有的菜工作坊》,結合友善土地的在地小農食材與環境中的可食用材料,探索創造新可能性的方式。參與者透過「踏查」這一形式,以身體感知周圍環境,觀察都市中自然的循環,同時也探討原住民對環境的敏感度及其代代相傳的文化智慧,進一步激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
另外由藝術家李怡志及山津塢團隊策劃的《漁音:大漁的祝旗》強調在地元素和居民的互動,發展出共創形式的藝術作品。團隊透過空間裝置的手法構建出作品的「皮層」結構,並融入「行走性」的觀看體驗,邀請觀眾在移動中探索作品的多層次意義。
圖說|教育推廣獎_「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C案藝術參與計畫」《蝸行移動-全聯沒有的菜工作坊》。(文化部提供)
圖說|教育推廣獎_「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C案藝術參與計畫」《漁音:大漁的祝旗》。(文化部提供)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豐原安康段、大里光正段及太平育賢段社會住宅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是以「計畫型公共藝術」方式推動,計畫核心著重於民眾的共同參與,藉由創作過程中的互動對話,讓公眾能夠直接參與藝術創作。作品不僅具有「互動性」與「可使用性」,更創造出具循環性、能夠持續回饋社區的資產,賦予這些公共空間新的生命力,形成共享的記憶與文化。
圖說|教育推廣獎_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豐原安康段、大里光正段及太平育賢段社會住宅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文化部提供)
圖說|教育推廣獎_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豐原安康段、大里光正段及太平育賢段社會住宅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文化部提供)
民眾參與獎:強化公共性,打造藝術與社會的共鳴
「民眾參與獎」注重於公共性、社會性,特別表彰民眾與藝術家共同創作的藝術作品,展現藝術促進社區互動和參與的力量。本屆獲獎計畫不僅展現出了創作的多樣性,更深刻反映了公共藝術在提升社會參與意識和社區文化價值上的重要作用。
獲獎計畫之一為「臺北市公共藝術實驗計畫 #限時動態:疫情時代下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自由呼吸》」,以「#限時動態」為主題,透過沉浸式技術,整合數位資訊與真實世界,深刻探討2021年疫情對生活型態的影響,喚起人們對自由呼吸與社交生活的強烈渴望,並呼應疫情下藝術產業所受的衝擊。透過藝術家細膩的觀察,聚焦於多元且不斷變動的當代社會,在空間與時間的尺度中,以多重視角尋找創作題材,突破公共藝術在空間設置與民眾參與方式上的既定限制,打造出一個超越日常觀看經驗的場域,希望在疫情的壓力下,實現民眾的集體療癒與感知重建。
圖說|民眾參與獎_「臺北市公共藝術實驗計畫 #限時動態:疫情時代下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自由呼吸》明道工作室/李明道」(文化部提供)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豐原安康段、大里光正段及太平育賢段社會住宅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計畫主軸以「暖屋行動」與「空間圖譜」為核心,透過陪伴剛搬入社宅的居民梳理生命經歷,並結合家戶故事,為社會住宅注入藝術創作的能量。不僅促發公眾的參與和對話,更讓藝術作品成為兼具「互動性」與「可使用性」的社區共享資產。透過這些行動,塑造出居民共同的記憶與文化,使「空間」轉化為充滿生活感的「地方」。
圖說|民眾參與獎_「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豐原安康段、大里光正段及太平育賢段社會住宅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文化部提供)
此外,「109年度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捷運共構大樓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穿越校園與大社區的多重生態劇場-化羽臺.南門口共學行動》」,包括軟硬體兩部分,軟體計畫透過教案研發、工作營等行動,探討人與公共環境的互動關係,硬體計畫則是《化羽臺》的設置,藉由《化羽臺》柔化校園中心的司令台硬體空間,提供一個校內師生有感的公共對話場域,並策劃《南門口共學行動》,透過公共藝術教案研發、實驗工作坊、地景創作工作營等藝術活動,探討師生與公共環境的互動關係,開展更多層次的公共參與。
圖說|民眾參與獎_「109年度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捷運共構大樓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穿越校園與大社區的多重生態劇場-化羽臺.南門口共學行動》」(文化部提供)
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展現積極溝通、優異的協調行政能力
為表揚在公共藝術推動中積極協調、溝通的人員,本屆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得獎者包括「臺北市政府捷運局副工程師尹倩妮」、「臺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副處長姜淑芳」、「台電公共藝術課長侯力瑋」以及「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國民小學教務主任張凱棠」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副工程師尹倩妮,長期致力於捷運公共藝術的推動,也是少數政府工程部門成立專責團隊投注於公共藝術設置的先行工作者之一。在「臺北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公共藝術」,為所有的工程部門公共藝術承辦者,展現了在公共工程早期介入的重要性,以及改變既有規範與設計限制方向的示範。
圖說|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 獲獎者尹倩妮(右1)。(文化部提供)
姜淑芳作為臺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的副處長,在執行「臺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臺中動物之家后里園區改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中,除了督導同仁的行政流程,對於園區現場各種介面整合問題,總是事必躬親出面協調,以自身豐富的公務歷練加上不畫地自限的積極態度,突破傳統框架完成任務。
圖說|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 獲獎者姜淑芳(右5)。(文化部提供)
「台電高雄第二期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子計畫E 寶物卡大進擊」由侯力瑋課長發想、策劃、指導、監製,將台電過去20年的全台公共藝術作品,轉化為可以收藏、對戰的卡牌,結合遊戲、行銷、教育、導覽的功能,讓年輕人與親子在寓教於樂的情境中,自然的貼近公共藝術,也為台電的品牌與形象做了有效的加乘。
圖說|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 獲獎者侯力瑋(右5)。(文化部提供)
在「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國民小學二期校舍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中,張凱棠是藝術家、校方與執行小組的溝通橋樑,更不遺餘力的規劃與推動公共藝術作品與學童互動,進而成為學校的公共藝術推廣課程。
圖說|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 獲獎者張凱棠。(文化部提供)
管理維護獎:積極維護,確保公共藝術的永續美學
「管理維護獎」表彰在藝術品維護方面表現突出的單位。獲獎作品分別為國立臺灣美術館的《綠晶典》,以及國立中央大學的《大象五形》、《坐聽松風》、《漫步雲端》、《蘊行》。這些機構不僅定期對作品進行維護,更運用專業資源確保藝術作品以最佳狀態呈現。
《綠晶典》設於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綠地,採用定時自動澆灌系統,輔以專業園藝人員定期修枝施肥、噴藥防蟲,並依季節、植物現況機動調整養護作業並定期檢視金屬結構,更有多方專業指導與合作交流,給予綠晶典最用心實切的照護,成為臺中市有生命特色之公共藝術品。
圖說|管理維護獎_國立臺灣美術館《綠晶典》。(文化部提供)
國立中央大學校園內的《大象五形》、《坐聽松風》、《漫步雲端》、《蘊行》等作品,從公共藝術計畫初期,到設置完成後的導覽及清潔,都有學生團隊的參與,因此作品若有髒污,都有學生處理並回報。承辦人也會巡視並視情況拍照記錄。目前每年請清潔公司利用高壓水柱及清潔劑進行清洗,有需要時安排作品修復。
圖說|管理維護獎_國立中央大學《大象五形》、《坐聽松風》、《漫步雲端》、《蘊行》。(文化部提供)
第九屆公共藝術獎的得獎作品在藝術性與公共價值上展現了多樣化風格。透過教育推廣、社區參與和專業維護等面向,這些作品深化了藝術的社會連結,讓藝術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公共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字整理|編輯部
資料.圖片提供|文化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