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藝術事件, 城美藝論, 展演活動, 本月聚焦, 美學觀點, 藝術美學, 藝術觀點

第九屆公共藝術獎揭曉:四大獎項展現環境融合、藝術創作、策劃的空間美學新視野

第九屆公共藝術獎揭曉,除了卓越獎與評審特別獎外,本文將接續介紹「環境融合獎」、「藝術創作獎」、「藝術策劃獎」及「藝術實踐獎」的得獎作品。這些作品展現了公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多樣性,並通過與空間及社區的緊密連結,為公共場域注入豐富的藝術價值。

「環境融合獎」獲獎作品充分展現了公共空間的新美學,更強調了藝術與環境的深度融合。其中,「新竹縣竹北市東興國小校舍興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由劉文禮、何庭峰及謝意伶共同創作的《土地之探》作品脫穎而出,這道土牆的顏色會隨著天氣而有所變化,以磚紅、灰、黑為主色調,融入穩重的建築美感,通過提取教室後方水道的土壤,設置生態池和雨水花園,營造了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以新竹紅土夯成的土牆取代鐵欄杆,吸引植物生長,不僅劃分了內外空間,還為校園增添了生機,象徵著校園與自然的共生理念。

圖說|環境融合獎_新竹縣竹北市東興國小校舍興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文化部提供)

此外,同獲評審特別獎的「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平安回家》作品由藝術家羅萬照創作,以全斷面鑽掘機作為靈感,重現隧道建造的壯觀歷程,讓民眾得以觀賞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的全貌;另一件楊尊智與林育正共同創作的《流動的光河》,則是以TBM挖掘隧道的真實比例打造,設置於蘇澳服務區入口,成為顯眼的指標性裝置,吸引遊客進入,實際感受隧道的宏大與美感。

圖說|環境融合獎_國道 5 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文化部提供)

同時,「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榮獲此獎。Paul Cocksedge的作品《陣風》以白紙飄動提醒閱讀的快樂與自由,徐瑞憲《時間.存在》則以簡潔設計呈現時間的變遷,蔡潔莘《閱讀書籍←→穿越時空》以親和的立體雕塑,象徵知識帶來的想像空間。這些作品讓訪客能在圖書館中,享受知識與藝術交融的氛圍,展現出藝術與日常空間的融合,深刻體現了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功能與魅力。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公共空間的內涵,也鼓勵民眾重新思考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圖說|環境融合獎_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文化部提供)

「藝術創作獎」由展現卓越藝術創意,以獨特的藝術語彙詮釋公共藝術特質的優異作品獲得,本屆得獎作品包括宜蘭縣倉儲式資源再生廠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五公噸的垃圾》、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波光之翼》和臺北市公共藝術實驗計畫 #限時動態:疫情時代下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自由呼吸》

宜蘭縣倉儲式資源再生廠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五公噸的垃圾》王千華、李偉晟所創作,以3.03公尺的立方體形式,象徵從垃圾到焚化處理後底渣的體積轉換。運用五公噸焚化爐殘渣,強調垃圾的重量與存在,再以磨石子工法切出剖面,如地層中的化石,以視覺衝擊提醒人們環境保護的迫切性,讓觀眾在互動過程中反思廢棄物管理,成為環境教育的重要媒介。

圖說|藝術創作獎_宜蘭縣倉儲式資源再生廠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五公噸的垃圾》。(文化部提供)

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波光之翼》,由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透過玻璃和金屬材質以「流動」來介入壯觀的建築體,隨日光變化呈現出水波的靈動,象徵自然浪潮的節奏,傳達高雄作為海洋城市的意念。隨著光影變化,讓人們在公共空間中重新思索自己與自然的連結,喚起對環境的關懷。

圖說|藝術創作獎_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波光之翼》。(文化部提供)

臺北市公共藝術實驗計畫#限時動態:疫情時代下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由李明道《自由呼吸》以限時動態作為設置主題,探索疫情時代的生活新常態。作品結合AR技術,在公共空間升起粉紅球體,讓參與者能透過虛擬互動性的體驗,感受對自由呼吸的渴望,進而使民眾在疫情下獲得集體的療癒及感知。

圖說|藝術創作獎_臺北市公共藝術實驗計畫 #限時動態:疫情時代下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自由呼吸》。(文化部提供)

隨著公共藝術多元型態發展,本屆獎項特別新增「藝術策劃獎」,以鼓勵具優異表現,及獨特藝術策劃方式完成的設置計畫,得獎計畫由黃彥穎工作室執行的「台電高雄第二期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子計畫D」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的「臺北市公共住宅五基地(青年公共住宅、健康公共住宅、興隆公共住宅1期1區、興隆公共住宅 1期2區及東明公共住宅)興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兩者充分展現出藝術策劃的深度與巧思,體現出公共藝術在提升社區聯繫、增進居民生活品質方面具體而深遠的影響,彰顯了藝術的社會功能和人文價值。

黃彥穎工作室以「該如何浪漫地看見電」的核心策劃概念,加入了動漫主題和集換式卡牌遊戲元素,創造出深具互動性和多層次的藝術體驗。藝術家張暉明的作品《日響》以日晷和地球儀為靈感,透過光感開關根據日照強度產生變化的聲光效果,讓觀眾在光影的變化中感受時間的流逝,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能源的無形消逝。此外,焦聖偉的《極地的共鳴》則以浪漫的趣味探索被視為「失能無效」的物品,透過白色鐵條構築出冰山的結構,並以動能驅動的機械結構,營造出獨特的動態聲響,喚起觀者對環境與資源的反思。

圖說|藝術策劃獎_台電高雄第二期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子計畫D 藝術家張暉明作品《日響》 (文化部提供)

圖說|藝術策劃獎_台電高雄第二期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子計畫D 焦聖偉作品《極地的共鳴》(文化部提供)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以「藝居-家的進行式」為策劃主軸,涵蓋「藝術行動」、「駐地創作」及「永久設置」三種類型,邀請22個創作團隊共同創作28件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數由當地居民共同參與,搭建起社區、環境與社會之間更細膩的對話,激發情感認同,如藝術家劉和讓的《七里亭》,靈感取自於青年公園的卡拉OK聚會,以融合「涼亭、舞台」概念而設計。此外,青少年在社區中生活和互動的計畫《家庭發酵室》則由藝術家所陳科廷創作,以永續生態為核心理念,作品以微生物為隱喻,強調資源共享與多元互動,象徵在複雜社會網絡中默默提供支持的個體,牽起社區居民彼此之間的關聯與互助。

圖說|藝術策劃獎_臺北市公共住宅五基地(青年公共住宅、建康公共住宅、興隆公共住宅1 期1 區、興隆公共住宅 1 期2區及東明公共住宅)興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駐地創作作品-劉和讓《七里亭》(文化部提供)

圖說|藝術策劃獎_臺北市公共住宅五基地(青年公共住宅、建康公共住宅、興隆公共住宅1 期1 區、興隆公共住宅 1 期2區及東明公共住宅)興建工程興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藝術行動計劃陳科廷-《家庭發酵室》(文化部提供)

「玉山金控第二總部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邀請了國際知名藝術家們創作富有象徵意義的雕塑作品,為繁忙的都市空間帶來美學和活力。其中,日本藝術家名和晃平的《White Deer (Taipei)》以仰望天空的優美白鹿形象,為喧鬧的城市增添了一抹祥和與寧靜;紐約藝術家Jonathan Prince的《旭日東昇》,則以不鏽鋼與銅材的結合呈現出日出的動感,象徵著希望和新生;而墨西哥藝術家Yvonne Domenge的《希望種子》,則透過簡潔的造型和清新的色彩,為土地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圖說|藝術實踐獎__玉山金控第二總部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文化部提供)

「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公共藝術設置案」由臺灣藝術家林舜龍執行,主題圍繞教育、養育與希望,創作了《銀河樹》和《河畔水邊相愛久久》2件作品。這些作品讓孩子們在藝術氛圍中體驗自然的美好,前者利用浮雕和玻璃馬賽克展現鳥兒與光芒的意象,象徵成長與希望;後者則以鑄銅浮雕表現水生植物和鳥類的共存,寓意家庭的幸福與和樂。

本屆藝術實踐獎的獲獎作品不僅提升了公共藝術的社會功能,還鼓勵人們反思藝術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及其潛在影響,展現了藝術在不同公共空間中的價值與力量。

圖說|藝術實踐獎__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設置計畫。(文化部提供)

文字整理|編輯部
資料.圖片提供|文化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