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興起了一股「循環經濟」倡議,並逐步發展為一門顯學,在各專業領域中,已有越來越多的應用案例浮現。如今,連藝術家也加入這個行列,旅居香港多年的德國藝術家 Liina Klauss ,一系列以回收垃圾創作的作品,就是值得關注的例子。
Liina Klauss 開始創作倡議環境議題的作品,已有十年。近來,她與美國海洋科學家 Skye Moret 和德國數據圖像化專家 Moritz Stefaner 合作,在巴厘島海灘上,創作一項由 50 名志工淨灘收集來的 4760 件垃圾組成、名為「永久塑料」的環境藝術裝置。
根據統計,自 1950 年代初以來,人類在地球上已生產了 83 億公噸塑料,相當於 2.5 萬座紐約帝國大廈。對此,Liina Klauss 等人為倡議塑料對環境的影響,開始收集塑料首次使用後的情況、全球塑料廢物的去處和管理等數據。
有這些資訊作基礎,他們又號召了 50 名志工組成團隊,開始在巴厘島的海灘收集塑料垃圾,並以顏色進行分類,好作為藝術創作的「顏料」。
不採直接將垃圾丟棄、回收,而用不同顏色的垃圾創作,目的是為了將環境倡議的視角,從過往負面的批判浪費,轉化為更具創造性的行動,以更有親和力的藝術吸引人們關注。
「科學給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新知識,藝術則提供了看待世界的新視角,當兩者合併起來,力量就變得大。」Liina Klauss 這麼說。
對 Liina Klauss 團隊而言,垃圾被丟棄、回收、焚燒或繼續使用,都代表著不同的命運。因此,他們以顏色來分類垃圾,每一種顏色代表一種命運,黑色代表被生產、使用過的所有塑料,然後逐漸變成不同的顏色、並分成不同的流:白色代表被丟棄的塑料,可能出現在垃圾掩埋場、未管理的海洋中;綠色則是再生塑料;紅色代表即將焚燒的塑料;藍色代表仍持續使用中的塑料。
事實上,Liina Klauss 早在 2011 年就已在香港,執行過將垃圾變彩虹的環境藝術創作,近年,因印度巴厘島上的塑料污染狀況用來越嚴重,才讓她來到這裡,繼續延伸「永久塑料」系列創作的精神。
在過去十年裡,Liina Klauss 在頻繁的淨灘工作中,曾發現過醫療廢物、冰箱、假牙、佛像等各種廢棄物品,她用這項「將垃圾化為彩虹」的作品,複製到香港、印度、台灣、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地,如今已創作了超過 50 個環境藝術裝置。
「我在世界各地偏遠的海灘上,發現塑料污染已成為一種瘋狂的常態、或正常的精神錯亂,未來我仍會繼續走下去。」來自德國卻已走遍世界的 Liina Klauss 這麼說。
Liina Klauss 團隊每完成一項創作計畫,約需要 12 小時的時間,每次展示卻僅有 36 個小時,並還要再花 6 小時拆解、回收到對的場所,其他如漁網、牙刷等不可回收的物品,也得則花人力將其存放到垃圾掩埋場。
如此看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這幾年已逐漸受到關注與肯定。2015 年,來自台灣的導演林佑學,已將這個名為「永久塑料」的創作,拍成了紀錄片「垃圾山水」;2019 年,這項藝術計畫在國家地理海洋塑料創新挑戰賽中獲勝, 團隊再度吸引了美國導演 Eric Ebner 的興趣,短片目前正在拍攝中,預計 2021 年上映。
圖文來源:DesignBoom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商店會員
追蹤瘋設計臉書,美學素養立刻 Leve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