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活動

2018台南新藝獎 林書瑜 X 謝佑承 X 吳家昀

台南的迷人之處,不只是歷史與文化的百年古都,也匯聚當代藝術的豐沛能量與多元樣貌。3月16日至18日,第六屆台南藝術博覽會盛大登場,共匯聚51間來自台灣與亞洲地區的優質畫廊,展出近180位國內外優秀藝術家的作品。

第六屆台南藝術博覽會隆重登場。圖/取自台南藝術博覽會粉絲專頁

台南藝術博覽會現場人潮。圖/取自台南藝術博覽會粉絲專頁

今年,台南藝術博覽會也持續與台南市政府合作,推廣「台南新藝獎」,鼓勵國內新銳藝術家創作。同時,邀請其中3位得主林書瑜、謝佑承與吳家昀,媒合么八二空間、B.B.Art、伊日藝術等畫廊,以主題個展形式參與台南藝術博覽會。

林書瑜 X 么八二空間

有話想說,卻不能傳達給其他人知道,內心會感到鬱悶、與外界有所隔閡。藝術家林書瑜常透過互動感測、機械動力與空間裝置,轉化自身經驗體悟與感知,此次在台南藝博展出的作品《困囿》,便表達這種無法訴說真實情感的痛苦與被困住的情緒。

林書瑜《困囿》。圖/么八二空間提供。

《困囿》運用馬達動力結構高速拋甩棉線,能量從上而下傳達,再反彈回來構成波形,發出令人焦躁的雜音。但不管能量如何傳遞,都是困在棉線的兩個端點間,無處可以宣洩與釋放,就像講話詞不達意、沒辦法跟他人適切互動與交流的狀態。

林書瑜《困囿》在台南藝博展出。圖/邱家琳攝。

而《困囿》的創作靈感來自林書瑜配戴朋友的助聽器,生活將近一個禮拜的體悟。在這一周內,他發現自己的感知被扭曲,看東西或站在捷運站內十分鐘,就滿頭大汗,他也因此深入思索聽障者的處境、自己與朋友之間的生命經驗。

「我發現自己與他們很有共鳴,我過去也曾有封閉的狀態。」林書瑜表示,他以前會迎合外界的期待,很難真實去傳達情感,也不太清楚自己真正的感受到底是什麼,而生命是不斷被堆疊的過程,你只能嘗試去理解與同理對方。

林書瑜《困囿》。圖/么八二空間提供。

謝佑承 X B.B.Art

在新媒體藝術的領域中,許多創作者思辨數位科技與物質的關係。藝術家謝佑承擅長複合媒體與空間裝置,近期以螢光漆為媒材創作,探索視覺經驗的錯視感知,並從材料的角度觀看數位科技。

在台南藝博展出的「Monitor」系列作品,外觀看起來像電視螢幕,但實際上是將螢光漆融入版畫,在黑暗中營造類似數位科技的光線感。如果仔細觀察,能隱約發現繪畫的筆觸、有物質性存在,讓觀者感覺這些作品既是版畫,又像是新媒體。

謝佑承「Monitor」系列作品《No signal》。圖/B.B.Art 提供。

謝佑承「Monitor」系列作品在台南藝博展出。圖/邱家琳攝。

對謝佑承來說,觀看圖片與影像的時候,大家常忽略紙張或電腦螢幕等媒介,現場的物質性雖然微弱,但也很重要。而螢光漆不只可以創造數位畫面的光線感,也能做出自然光的效果,另件作品《夕照》將螢光粉噴在攝影圖像,模擬落日時刻與黃昏情景。

「《夕照》刻意對照古典藝術語言,思索『新』與『舊』是否有其他可能性。」謝佑承表示,藝術一直都在談論光,從最早印象派畫家塞尚(Paul Cézanne)開始,到當代透過新媒體藝術探索真實與光的關聯。

謝佑承,《夕照》,2017年。圖/邱家琳攝。

吳家昀 X 伊日藝術

在遠方生活,記憶中的家鄉與它真實的樣貌,差距可能越來越大。藝術家吳家昀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動態影像研究所,目前專職影像創作,主題多關注內在情感與對自身文化的省思,交織文本、意識、時間、空間與記憶等元素,營造詩意的氛圍。

吳家昀,《空》,2017年。圖/伊日藝術提供。

前往英國讀書期間,吳家昀發現自己對台灣的記憶日漸模糊,當她重新檢視過去拍攝台灣的自然風景時,發現記憶與現實間存在極大落差。黑白影像中的人事物都是寂寥、荒蕪的,宛如台灣在國際被孤立無援的境遇。

吳家昀,《孤島》,2017年。圖/伊日藝術提供。

《孤島》是一系列動態燈箱作品,每張黑白照片都是台灣的自然風景,人事物皆處於被孤立的狀態。透過黑色箱子封裝,讓光源在影像中閃爍,節奏彷彿呼吸或心跳般變化,光與影像的色彩也形成強烈的對比。

吳家昀,《孤島》,2017年。圖/伊日藝術提供。

「出國後,我跟外國人一樣,對台灣的印象就是很熱鬧,街道上有很多霓虹燈,鮮豔花俏。」吳家昀表示,當她看見以前拍攝的照片,卻發現台灣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心裡有些失落,也懷疑台灣到底是不是真的,因此運用彩色 燈光重疊在影像上,象徵自己對台灣忽明忽滅的印象。

吳家昀《孤島》與《空》在台南藝博展出。圖/邱家琳攝。

延伸閱讀:2018台南藝術博覽會 人文古都再造城市風華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