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藝術事件, 展演活動, 藝術美學

2024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城事轍跡」|百年古蹟北門周邊盛大登場


2024 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城事轍跡」為主題,活動自 10/2 ~ 11/3 日於捷運北門站周邊展開。計劃透過 3 組地景公共藝術作品,從地圖、聲音、物件等靈感具象過往的歷史記憶,探尋臺北城的發展脈絡並展望未來。

今年的藝術作品包含《臺北脈動》——展現歷史場域與交通匯集變遷《遺跡之音》——透過聲音藝術表現「人與城市」的哲學思考《鑄器賦形》——多層物件符號拼貼,融入記憶痕跡以及數位互動作品「北城時光機」——將歷史故事視覺化,結合現代數位技術,增強觀眾的互動體驗。

「城事轍跡」以美學思考包覆臺北的歷史,透過藝術裝置和民眾參與活動,探索並形塑臺北城的過往脈絡和未來想像。計畫同時設置多場手作、走讀、聲音……等多元參與工作坊,讓大家能透過五感體驗深入了解臺北 140 年來的文化路徑,在珍貴的「清代機器局」遺構、北門廣場、鐵道部園區的散步範圍,跨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串聯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臺北建城 140 週年和北門修復帶來新的視角和討論。


三位藝術家透過北門歷史從藝術角度融合歷史過往

今年「城事轍跡」邀請三位藝術家以觀察、回憶、預測等步驟,形塑出系列作品。

藝術家李柏均的作品《臺北脈動》為展現歷史場域的變遷,以北門各時期的交通變化為發想,飛動的光帶就像北門周邊熙熙攘攘的車流,象徵著臺北各歷史時期更迭的動能,串連古蹟北門、機器局街廓等看不見的過往與興建中的未來展望,在變遷中感受臺北的脈動。

這些流動的光線串聯起古蹟北門和機器局街廓,勾勒出一幅看不見的歷史畫卷,讓觀眾能夠感受到臺北過去的故事與未來的展望。藝術家李柏均希望,透過這件地景作品,觀眾不僅能穿梭於光影的美妙中,更能感受到臺北城脈動的力量,體會到這座城市在歷史變遷中所蘊含的文化與情感。

此外,李柏均在創作過程中深入探索北門的歷史,從早期的交通方式到現代的繁忙路網,他的作品試圖捕捉這些變遷背後的故事。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思考臺北城的發展脈絡,並與這座城市的歷史產生更深的連結。

藝術家李柏均作品《臺北脈動》,飛動光帶如北門周遭龐大車流。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藝術家李柏均作品《臺北脈動》,飛動光帶如北門周遭龐大車流。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藝術家李柏均作品《臺北脈動》,飛動光帶如北門周遭龐大車流。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藝術家廖偉丞、藝術團隊泊人 ANKR,包括陳伯軒和葉誌航,深入研究北門周遭的歷史發展,創作《遺跡之音》。作品靈感來自北門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歷史,尤其是其連接鐵路的功能。藝術家們運用異媒材與建築結構,結合了新興科技「Playtron MIDI」控制器,打造了一個互動式的藝術體驗。

當觀眾觸摸這件作品時,會重現當年臺北建城時的街道聲響,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聆聽城市的脈動與生活的日常——互動方式不僅使參與者能感受到過去的音景,還激發了對於「人與城市」關係的深入思考。反思城市空間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連結,並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

對於臺北歷史的一次聲音詮釋,藝術裝置引導人們探索城市的記憶與身份認同,讓觀眾在與作品互動的過程中,體會到時間的流動與歷史的延續。泊人 ANKR 希望透過這種新穎的呈現方式,能夠激發觀眾的感官體驗,使他們對城市的認識不再僅限於視覺,而是融入聲音、觸覺等多重感官的綜合體驗,讓人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的生命力與時空變遷。

藝術家廖偉丞、藝術團隊泊人ANKR-陳伯軒、葉誌航考究北門周遭的歷史發展,創作作品《遺跡之音》。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藝術家廖偉丞、藝術團隊泊人ANKR-陳伯軒、葉誌航考究北門周遭的歷史發展,創作作品《遺跡之音》。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藝術家廖偉丞、藝術團隊泊人ANKR-陳伯軒、葉誌航考究北門周遭的歷史發展,創作作品《遺跡之音》。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最後,藝術家吳芊頤的作品《鑄器賦形》以擅長的多層次符號拼貼構圖,將豐富的歷史記憶以視覺形式再現。

這件作品受北門外地區歷史背景的啟發,特別是該區曾經作為兵器修理所及臺北工場的過去,作品中融入了這些歷史性物件的象徵符號。吳芊頤巧妙地將這些曾經存在的物質痕跡,以共創素材重新編織,並以象徵性的構圖呈現出一條條連接過去與現代的「痕跡線」,既紀錄了歷史的脈絡,也賦予了這些物件新的生命與意義。

《鑄器賦形》融入了北門外基地曾作為兵器修理所及臺北工場的歷史記憶物件符號,將過去的工業活動與歷史痕跡轉化為視覺藝術語言。她以這些物件符號勾勒出物質性與精神性交織的痕跡,象徵著這片土地承載的集體記憶,並串連起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讓觀者透過創作中的留白,感受時空層疊的深刻意涵。

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藝術家吳芊頤作品《鑄器賦形》,以擅長的多層符號拼貼構圖。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

工作坊、走讀導覽、IG濾鏡 展現多元藝術能量,結合打造虛擬時空之旅

活動期間的周末推出多場不同性質的工作坊與走讀導覽,邀請致力推動人文藝術教育的講師:鄭勝吉、陳伯軒、李宗憲、葉允斌、陳苑琪帶領民眾實地走讀或進行融合歷史、想像、科技等藝術創作,藉由多元的角度讓市民了解臺北城過往的不同印象。詳情請上 ACCUPASS 活動通 報名。

另外除了精彩的地景藝術作品及活動,本次活動還運用 IG 濾鏡打造不同風格的拍照背景,經由掃描 QR-code 打開連結「北城時光機」濾鏡,即可在歷史場景中穿梭、體驗北門周遭的時空變遷,透過現代科技展開引人入勝的數位時光之旅。此外,本次展覽計畫也特別串聯週邊文化資產館所,凡活動期間與本計畫之公共藝術作品拍照並於國立臺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記憶倉庫出示照片,即可兌換限量側背帆布包。

「城事轍跡」不僅僅是一個展覽,而是一場探尋此區交通地景更迭的藝術之旅。此次活動除了 3 組地景藝術作品展出外,也陸續推出 4 種共 8 場展覽主題工作坊與2場走讀導覽,開放民眾報名。希望透過藝術與歷史的碰撞,帶領市民重新認識臺北的發展脈絡,珍視這座城市的文化根源。誠摯邀請市民朋友走入北門周邊,尋回消失的地景,品味現下的生活。更多相關活動消息,請上「2024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城事轍跡」活動官網查詢。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2024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城事轍跡
■ 展覽日期|113/10/2 (二)~11/3 (日)
■ 展覽地點|忠孝西路及塔城街交叉口人行道(捷運北門站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