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春,不僅在亞洲國家熱鬧慶祝,各地的華語社群也會在這個時節歡慶過年。令人訝異的是,數年來,在加拿大溫哥華與多倫多,亞裔活動協會(Asian-Canadian Special Events Association)正以深具創意的方式,讓台灣與加拿大在文化節慶中相互了解與同樂。
打破千篇一律,讓農曆新年走進加拿大主流社會
所有旅居或定居在外的華語社群,每到過年時當是最思念家鄉的時刻。然而人們總是複製自己的原鄉記憶,於是我們能見到,無論在紐約、舊金山、多倫多,總是能見到傳統的舞龍舞獅,如若去除了特殊的地標背景,照片裡的元素壓根沒有差別,讓人多少有種舊有傳統重現在新的土地,卻絲毫與之無有一絲關連的奇異分裂感受。
2010年,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有機會以亞洲社區代表身分,邀請當年溫哥華冬季奧運的藝術總監Robert Kerr來臺,當時他看到了台灣燈會,也想為冬季長夜冷寒的溫哥華帶來一點光亮,於是與協會共同發想出LunarFest活動,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為台灣藝術家裝置藝術添上燈光元素,更讓兩地孩童參與創作,設計出燈籠森林,在當年600多項藝文項目中,被選為十大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讓當地人在活動中看見自己,才能共樂
由於活動受到青睞,LunarFest就此延續下去。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認為,這場活動的成功,即在於溫哥華和臺灣相類,都是移民社會,包容且尊重多元文化的共存共榮,並且沒有厚重歷史包袱的年輕活力特質,總是好奇其他文化企欲傳達的價值。
另外,協會也發現,在台灣做為主流的華語社群,過年一切元素都如空氣般自然,然而在加拿大,華語社群做為少數,卻又希望藉由舉辦活動被看到的同時,或許該自問:「是人家想看你,還是他也能在當中看到他自己?」從這個問題轉變做事的心態成功後,協會即以文化節慶為媒介,「講當地故事、連結當地社區」的方式,不僅製作燈籠裝置,更做文化圍爐活動、進到校園以手工創作推廣傳統,讓不同文化的人,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中共樂。
2021LunarFest:以家為題,在多元中學習包容
2021的LunarFest持續以新的模式講新的故事,這回他們以家庭(Family)做為主題,並將該詞定義擴延到社區與自然,主視覺上多彩的小橡皮筋,即如不同文化或自然的存在,唯有在相處中不繃緊,才能創造具有包容彈性的世界。
在企劃上,本次不僅擴展燈籠藝術,從溫哥華延伸到多倫多,發展出Lantern City概念,並邀請來自美濃的音樂人黃瑋傑,呼應家的主題舉辦了一場線上故事音樂會,用創作說越南新住民姊妹、原住民漁工、印尼移工等發生在島上多元而真實的故事。生祥樂隊貝斯手早川徹、蒙古裔吉他手烏梁海吉亞受瑋傑邀請同場演出,也一同就他們的經歷與背景,分享他們的觀點與感受。
除此,今年因為疫情關係,過往一些活動做法即與往年有些不同,例如無法如往常在加拿大的「圍爐」,協會就與《移人》合作,在台灣歡騰展開。在台的東南亞住民,各自帶來泰式陶土火鍋、沙嗲朱律、越南酸辣魚湯、印尼雞湯,讓人實際以味覺感受台灣土地上文化的豐富多元。談聊當中,也在泰國人愛吃用泰國醬配台灣火鍋,而台灣的沙茶醬源自馬來西亞等驚奇發現中,體悟到「原來我們可以這麼近,也可以這麼遠」,深化了不同文化的認識。並且,該活動還能在線上觀看,讓這場各自獨立卻又同樣美好的饗宴,能讓全世界的人看見。
藝術、手作、AR,讓過年更不一樣
除了參與上述活動的台灣、加拿大藝術家外,同樣擁有多種移民的加拿大,也能在協會拍攝的家族影片中看見──非洲族裔、斯洛伐克裔、華裔、蒙古裔、沒有越南血統卻有認同的越南人等,都為今年的LunarFest講述自己對家的想法,甚至更有來自世界各地、卻因疫情沒有工作的芭蕾舞團,也參與了這項企劃。藝術家陳瑋璇、周童、吳欣芷、蔣孟芸、廖珞安、郭盈秀,也以繪畫或攝影的方式,呈現他們心目中的家。
家承載著傳統,而傳統不需以重複形式呈現,過年的鞭炮,在校園裡的孩子手作,不再只是做完就掛在一旁的勞作,台灣紙雕師洪新富的新穎創作,讓孩子們可以在完成成品後,與老師同學互動,並且在砰砰砰的聲響中,趕跑自己在鞭炮裡寫下的壞習慣;過年走春去廟裡拜拜,也能以線上求籤讓人們體驗;手作工坊裡,生肖成了桌遊、腳印變成一頭牛,連提燈都能結合ox與auspicious,做成合併中西吉慶意涵的幸福輪Ox-Picious Lantern,原住民捕夢網、台灣窗花文化都在一起,更加入AR技術讓成品更好玩。
今年的LunarFest,在台灣與加拿大兩地,藉由非常不一樣的農曆過年活動,展開了更深入的交流體驗。
圖片來源/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