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活動

心隨筆觸 郭博州恣意奔放的藝術世界

「藝術創作是一條漫長的路、一場馬拉松賽跑,必須非常專心、誠心、真心與耐心。」─郭博州

藝術家郭博州於1960年出生台南西港,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曾遠赴美國就讀紐約藝術大學藝術研究所。他至今創作不懈,並投入藝術教育,目前擔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所主任。

藝術家郭博州與作品《鑄福》合影。圖/邱家琳攝。

郭博州的創作媒材多元,擅長透過蒙太奇的拼貼手法,把生活的片斷或實物引入作品中,重新組合不同時空背景的圖像,讓畫面蘊含色彩豐富的層次感。同時,他也擁有異想天開的想像力,描繪如詩般的意象,試圖傳遞傳統與現代的遇合、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他的作品廣獲日本、美國、法國、澳洲及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奇美博物館等公私立機構典藏。今年7月,他也以「心外無物」為主題,在人文遠雄博物館舉辦個展,精選80餘件畫作與雕塑展出,回顧長達40年的創作生涯。

「心外無物有心無旁鶩的意思,也是我五十歲以後對藝術創作的理解、體會與觀察。」郭博州表示,現在教書、擔任系主任與院長的他,工作相當繁忙,但仍將忙碌轉換為創作能量,讓藝術創作像呼吸一樣自然,融合在生命與血液之中。

「心外無物─郭博州創作個展」展覽現場。圖/邱家琳攝。

針對藝術家的創作生涯,人文遠雄博物館館長游冉琪表示,郭博州早年受到傳統西洋繪畫訓練,講究線條造型色彩與構圖,到國外留學後,接受當代藝術刺激,不再受限傳統具體畫風,開始關懷台灣與周圍人事物,視野甚至拓展到全世界。

「2010年,他的創作方式完全翻轉,心隨筆觸,畫面恣意奔放,每個細節裡都有層層堆積的情感,可以看見他的專注與努力。」人文遠雄博物館館長游冉琪說,這次很榮幸有這個機會邀請他前來舉辦個展,完整展示他的創作歷程與系列作品。

人文遠雄博物館館長游冉琪於記者會致詞。圖/邱家琳攝。

赴紐約留學 體悟全球化即是本土化

郭博州出身藝術家庭,父親是位美術老師,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特別有興趣,並在父親的鼓勵下,考取師大美術系。大學時代,他也與所有年輕人一樣,有著少年維特的煩惱,對戀愛、男女交往感到憧憬,發展繪畫作品「生命系列」。

大三那年,他也以《生命的迴旋》榮獲系展第一名,創作風格備受肯定。《生命的迴旋》以太極迴旋的概念切割畫面,有黑有白,象徵生命的光明與陰暗,並描繪許多人物從出生、童年、青年到老年的狀態,直接表達生死與生命的過程。

郭博州,《生命的迴旋》,1982-1983年。圖/邱家琳攝。

隨著年紀與見識增長,「生命系列」從大學時代直白地描繪,到留學美國期間變為隱喻的方式創作。在紐約讀書時,郭博州偶然與遠房親戚參訪醫學院,從醫學書籍獲得新的靈感與方向,以抽象筆法描繪顯微鏡下的世界,表達對生命的體悟。

「剛到紐約半年時,我欣賞許多藝術大師原作,卻對自己的創作風格失去信心,覺得永遠不可能超越他們,許多表現手法都已經被用過了。」郭博州表示,直到接觸醫學書籍,才發現顯微鏡下的世界,如此抽象、色彩繽紛,給他很多的啟示與靈感。

郭博州揮別過去具體的畫風,以「借物言人」為精神、續用「生命的迴旋」為題,透過抽象手法描繪顯微鏡下花蕊、花苞、葉子與種子,暗喻他對生命的觀察,以及妻子懷孕帶給自己的生命啟發。

郭博州,《生命的迴旋》,1990年。圖/邱家琳攝。

在紐約的生活,成為他畢生難忘的經驗。郭博州一個禮拜中至少有三天去逛美術館、畫廊的習慣,並深受後現代主義、全球化思潮影響,久而久之,他也能大概猜出藝術家來自哪個國家,領悟「全球化就是本土化,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從紐約回到台灣後,他開始思索將「全球化就是本土化」的概念融入畫作。他溯本求源,在家鄉台南西港尋找代表台灣文化的元素,轉化為創作題材,發展「台灣民俗‧台灣櫥窗」系列作品。

郭博州「台灣民俗‧台灣櫥窗」系列作品。圖/邱家琳攝。

「西港刈香」有著超過兩百年的歷史,是台灣第一個獲得認證的無形文化資產。這對曾文溪以南的居民也是三年一次的大活動,各廟宇準備流水席,最後進行壓軸的燒王船儀式,而郭博州小時候也曾與母親一起隨王爺神轎掃路、遊街還願。

郭博州回歸最初的故鄉記憶與生命經驗,以後現代主義強調的拼貼、交錯與解構手法,運用複合媒材創作廟宇、乩童、八家將與燒王船等題材。像《忘了我是誰─台灣乩童文化》,藍黑色的紋理背景,有8個木製框架與乩童的黑白肖像,上方懸掛著鐵釘組成的刺球,觀者彷彿透過窗景窺視乩童以刺球扎身流血的模樣。

郭博州,《忘了我是誰─台灣乩童文化》,1990-1991年。圖/邱家琳攝。

探索台灣、中國與世界 描繪各地風景

1990年代初期,台灣民選省長、社會氛圍越趨開放,流行「立足台灣,胸懷中國,放眼世界」的口號。郭博州也在此思潮下積極探索中國與世界變化,並深受知名歷史學家黃仁宇的專著《中國大歷史》與《萬曆十五年》影響,重新審視與解讀中國皇帝的功過。

郭博州以秦始皇、唐玄宗與漢武帝等人的年號為主題,用複合媒材創作「歷史光澤」系列作品,表達自身對中國歷史的觀察。《開元天寶》便透過金黃色象徵唐玄宗治理下的盛世,畫面兩側以抽象圖案描繪門神,下方則有木刻,而每一刀都是歷史的刻痕。

郭博州,《開元天寶》,1993年。圖/邱家琳攝。

步入40歲後,郭博州也開始到世界與台灣各地旅遊,同時發展「歐遊日誌」與「台灣後花園」兩個系列作品,希望將城市風景與自然景色紀錄下來,並持續突破舊有的創作風格。

「歐遊日誌」系列作品多以1:2:4的比例分割畫布,置入各個城市的意象、對當地的感受。像《維也納序曲》以紫色為主調,描繪音樂線條與印象深刻的城市風景,營造浪漫舒適的氛圍,感受「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魅力。

郭博州,《維也納序曲》,2004年。圖/邱家琳攝。

當郭博州到國外旅遊,看了許多美好風光,便開始探索與描繪台灣好的一面,希望讓「歐遊日誌」與「台灣後花園」相互對照。而「台灣後花園」也暗喻花東好山好水、隱秘景點與明清章回小說裡男女私情幽會的地方,以及台灣的後現代意象。

「台灣後花園」系列作品,在圓形畫布上,拼貼東方西方、傳統現代與古典前衛的元素,如鮮豔富貴的牡丹、印刷英文與水墨漢字相互交錯,藉此反映台灣後現代意象中的不確定性與內在性。

「後現代主義就像電視切換頻道的過程,韓劇、台灣鄉土劇與非洲原野等節目資訊不斷重疊。」郭博州表示,後現代主義就是在短暫的時空中,訊息大量被壓縮在一起,產生錯亂、拼貼與不確定性,而拼貼的創作手法也給人天馬行空、詩的聯想,也產生不和諧的感受。

郭博州「台灣後花園」系列作品。圖/邱家琳攝。

流有叛逆因子 持續開創新風格

天生血液流著叛逆因子的他,到了50歲,又再次挑戰自己。他不打草稿與定稿,在作畫前完全放空思緒,以無意識的狀態,自然而然地揮灑色彩與筆觸,讓創作像呼吸般自然,從內心不斷流洩出來,讓「大處落墨」、「意在筆先」與「心外無物」三個系列繪畫與「有意識」的作品不同。

「50歲是生命的中點,應該要成為人生與藝術創作的轉折點。」郭博州表示,他希望用與過去完全相反的方式創作,讓色彩、線條、墨色與墨韻自行表達,成為任形隨形、無形無相,以致無形無相的繪畫。

「大處落墨」、「意在筆先」與「心外無物」系列作品。圖/邱家琳攝。

現在,郭博州作畫的方法是落下第一筆後,自然而然知道第二筆如何描繪,或任意潑灑顏料,不去掌握畫作的構圖,讓畫面看起來「既奇且安」,將色彩與質感都藏在細節之中。

「大處落墨」、「意在筆先」與「心外無物」的畫面質感細膩、層次豐富、線條與色塊自由流動,創造有如水墨暈染的效果。郭博州也像一名詩人般,在繪畫中尋求恣意奔放的山水、生機蓬勃的自然,以及生命的永恆曙光。

郭博州,《澄懷味象》,2016-2017年。圖/邱家琳攝。

持續自我挑戰的郭博州,於2015年接受設計師朋友委託,在桃園一座私宅門口創作鐵雕《鑄福》,營造一個線條優美、氛圍沉穩莊重的「屏風」。人文遠雄博物館也在這次回顧展中,特別展出它的小型模型。

《鑄福》有著「祝福」與「鎔鑄鋼鐵意志」的雙關意涵,創作靈感汲取自郭博州欣賞西班牙畫家米羅作品後,將感想描繪成素描的手稿。他透過雷射切割,將繁複的手稿線條化為鐵材,卻有別於鐵材的堅硬冰冷,給人流暢明快、溫暖柔美的印象。

郭博州,《鑄福》,2015年。圖/邱家琳攝。

不忘初衷  感謝生命中的貴人

郭博州就讀師大美術系時,曾接受李石樵、鄭善禧與趙春翔等知名藝術家指導。而1958年到美國定居的趙春翔,更是影響郭博州最多的人,在他的鼓勵與支持下,郭博州也遠赴紐約進修,從此眼界大開,奠定全新的創作思維。

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經常因為結婚、工作與照顧小孩等理由,讓人放棄藝術之路,或逐漸脫節。但郭博州在師大美術系的第一堂課,受到鄭善禧老師寫在黑板的一句話「不忘初衷」激勵,從此不敢懈怠創作,至今都沒忘記對自己的期望。

「在我的生命中,碰到許多貴人,他們不見得是給你實質金錢的幫助,可能只是一句話,就影響你一輩子。」郭博州表示,他在大一時偶然遇見知名藝術家劉其偉,劉其偉告訴他,要把藝術學好,不如先把英文學好,這句話令他當頭棒喝,也動了出國念書的念頭。

藝術家郭博州強調心外無物,心無旁騖的創作。圖/邱家琳攝。

在藝術創作之路,能繼續堅持下去,他也感謝趙春翔老師的鼓勵與贊助部份學費,讓他能到紐約攻讀研究所。針對師生兩人為何交情甚好,他說,自己從大三旁聽到大四正式修讀趙春翔老師的課程,也替老師存放一系列作品在租屋處,老師對他印象相當深。

他也提到,趙春翔老師非常喜歡釣魚,經常邀他一同前往。大學暑假期間,他們到翡翠灣釣魚,兩人熱到脫光上衣,率性地躺在沙灘上聊天、看星星與睡覺,彼此之間非常親暱。老師返回美國後,他們仍持續通信,而信中內容多是鼓勵自己到紐約留學。

「當時可以出國留學,是我生命中最深刻、重要的一件事情。」郭博州說,那時候還很年輕,吸收力與轉化的力量都很強,在紐約建立自己的美學與藝術史觀,同時心無旁鶩地投入創作。

在紐約念書的經驗,給予郭博州很大的勇氣,也從此理解藝術沒有對錯,要持續精進自己、大膽嘗試新媒材,並隨著生命歷程有所突破。郭博州說,他的創作主軸始終與後現代主義相互緊扣,期許未來使用各種媒材表現時,能更加靈活生動,了解它的可塑性、特質與侷限。

藝術家郭博州於記者會致詞。圖/邱家琳攝。

心外無物─郭博州創作個展
日期:2017/07/07-2017/09/17
地點:人文遠雄博物館 展覽2館
地址:新台五路一段95號4樓
時間:10:00~18:00(週一及除夕休館)
更多展覽資訊請見:人文遠雄博物館


延伸閱讀:走入中山創意街區 章髮工作室帶你看見生活裡的風景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