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活動

揭開古埃及神秘面紗 透視木乃伊的前世今生

死並不是終點,而是靈魂通往永生的過程,另一段人生旅途的開端。

古埃及人相信,靈魂是永生不滅的,只要身軀保存完好就能復活,因此他們將亡者製作為木乃伊,等待靈魂返回軀殼,走向比今生更為美好的永恆。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獲得永生的機會,在神話中,亡靈會被狼頭人身的神祇─安努畢斯引領到冥府,在冥王面前接受審判,如果生前作惡多端,便會從此不得超生。

大英博物館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技術分析木乃伊。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大英博物館藏 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特展。圖/邱家琳攝。

這種古老的生死信仰與墓葬習俗遠不同於佛教的因果輪迴、基督教的靈魂回歸,即使從現代眼光看來,也顯得相當神秘且獨特,經常是人們熱烈關注的議題。目前,由時藝多媒體協助規劃、在故宮展出的「大英博物館藏 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特展,便完整呈現古埃及文明的精采風貌。

為了讓觀者更貼近古埃及文化,時藝多媒體特別在展覽入口設置一座大型裝置,兩位狼頭人身的安努畢斯站在兩側、相互凝望,從灰色牆面露出光芒。當觀者接近入口,彷彿被安努畢斯引領到另一個時空,準備踏進古埃及的神秘世界。

展場入口。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此次展覽共分為八區,第一區與第八區為影片介紹,內容分別為引言與結論。第二區到第七區皆專題介紹每尊木乃伊,依序為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特」、阿蒙神吟頌者「塔穆特」、來自艾赫米姆的祭司「厄索魯」、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來自哈瓦拉的幼童與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

這六具木乃伊約生活在西元前900年至西元180年,身份多為祭司、貴族與平民,各自有不同的故事與經歷。過去十年來,大英博物館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技術(CT),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分析木乃伊的性別、骨骼、牙齒與身體狀況,並得知他們的年齡、生前健康狀況與疾病,以及文字沒有記載的歷史。

神廟歌者木乃伊於倫敦皇家布朗普頓醫院進行CT掃描。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 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特」

木乃伊的製作方式與埃及的氣候、地理環境有關,是從自然風乾的屍體發展而來。人過世不久後,當時的防腐師用鉤子從鼻孔中將大腦取出丟棄,心臟保留在原處,肺、肝、胃與腸等較容易腐敗的臟器,放置於容器「卡諾卜罈」中,或是用布包袱盛裝臟器,再擺放到遺體上。

接著,防腐師在體內空隙填入桂皮、純沒藥等各種香料,再以置入泡鹼中,乾燥處理約35日。水分完全蒸發後,再塗抹厚厚的香料樹脂,並裹上層層亞麻布,而亞麻布中間也會放置護身符,保護木乃伊得以順利重生。

卡諾卜罈是古埃及最重要喪葬器具之一。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其中,西元前600-700年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特」,她的棺槨更是人造木乃伊的最佳範例。她的遺體被精心保存包覆了5公分厚的亞麻布,並葬於三層裝飾精美的擬人形狀棺槨,而棺木由內棺、中槨、外槨組成,皆刻有「奈絲塔沃婕特」之名。

從「奈絲塔沃婕特」遺骸的防腐技術與繁複的包覆過程,以及棺木的風格與品質顯示,她應該來自底比斯的富裕家庭。在古埃及,一般家庭無法負擔三層棺木的龐大製作費用。

奈絲塔沃婕特內棺正面與三層棺木。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奈絲塔沃婕特」的臟器是以布包袱的形式放在遺體上,過去在傳統X光技術的檢測下,被誤判為是男性特徵,長久以來被視為男性木乃伊。直到近年,大英博物館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的高密度立體影像,發現「奈絲塔沃婕特」擁有女性的骨盆與軟組織,才解開這個長達半世紀的性別誤會。

● 阿蒙神吟頌者「塔穆特」

「塔穆特」出身上層階級,是諸神之王「阿蒙神」祭司孔蘇莫斯的女兒,她同樣也擔任神職,與父親都曾參加凱爾奈克神廟的祭典。凱爾奈克神廟是底比斯(今名盧克索)一帶最重要的宗教祭拜建築群,當時的祭司雖大多為男性,但女性也有職掌,主要為日常儀式提供音樂伴奏。

但不同於「奈絲塔沃婕特」的木製棺槨,「塔穆特」採用人型棺盒,這種容器是透過泥巴與稻草合成的人形芯板製成,先在表面塗抹一層灰泥、裹上數層浸過樹膠的織品後,接著又再覆蓋一層灰泥,並製作圖像裝飾。

阿蒙神吟頌者「塔穆特」。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圖像裝飾則描繪宗教與祭祀場景,並附銘刻的象形文字。在完全乾燥之前,由背後從頭到腳的開口將人形芯板取出,隨後置入木乃伊,最後以細繩閉合背部開口,腳部的開口則用木板封住。

藉由電腦斷層掃描技術的檢測,大英博物館發現「塔穆特」的遺體擺放許多護身符與宗教裝飾,這些物件被認為具有法力,能幫助她獲得永生。像她身上擁有四件護身符「荷魯斯之眼」,代表完整無缺的狀態,可以保護配戴者,讓傷口痊癒與庇佑她不受傷害。

護身符「荷魯斯之眼」。圖/許凱婷攝。

● 來自艾赫米姆的祭司「厄索魯」

「厄索魯」是來自底比斯北方艾赫米姆的男性,生前是一名高級祭司,同時服侍多位神祇,可能將時間分配到各處神廟。從他遺體所裝飾的塗金面具,也顯示其地位不凡、位階非常高,能夠自由出入神廟內殿,可謂是「祭司中的祭司」。

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技術,可以看見「厄索魯」身上擁有護身符,像手背上的「荷魯斯之眼」,額頭則有兩顆石製或彩陶製珠子。他大約在35至49歲之間過世,死因可能是牙膿腫引發的血液中毒或氣管堵塞。

來自艾赫米姆的祭司「厄索魯」。圖/許凱婷攝。

他的門牙磨損相當嚴重,細菌進入牙髓腔,引發大範圍的牙膿腫。牙膿腫是許多木乃伊共通的疾病,可能與當時的飲食習慣有關,古埃及麵包的製作方式相當粗糙,常含有大量砂粒或小石頭,用力咬的時候,導致牙齒不斷磨損。

值得一提的是,「厄索魯」的面具並未包覆整個頭部,只覆蓋了他的臉部,亞麻布也沒有遮住頭部背面與肩膀背面,與古埃及一般的喪葬作法不同。而防腐師在取出他的大腦時,不小心將鼻腔內的骨頭弄斷,但除此之外,其他骨骼皆完整無缺。

古埃及時期的麵包。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 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

跟「厄索魯」同樣患有牙膿腫的神廟歌者,姓名不詳,約生活於西元前800年,從人形棺盒上的銘文,只知道她是一位阿蒙神廟內殿的歌者。女祭司通常為儀式提供音樂與舞蹈,這位歌者就是負責在祭祀過程中吟誦曲子,以及使用鐵製的樂器伴奏。

從電腦斷層掃描能看到,神廟歌者的遺骸完整,皮膚保存良好,跟奈絲塔沃婕特的身體狀況類似,骨盆也出現「磨損」情形,過世時約介於35歲至49歲之間。其身上配戴精緻華美的珠寶首飾,陪葬品包含化妝品、護膚油與香水等事物。

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在古埃及社會中,男女均配戴珠寶,是凸顯身分地位的象徵,某些昂貴的物件可能是國王賜予有功官員的獎賞。有些珠寶也可能有著符號與象形文字,帶有法力,無論在配戴者生前或死後,都具有保護功能。

古埃及人認為在極度乾燥的環境生活,頭髮容易滋生蝨子。為了確保身體潔淨,男性與女性祭司皆養成剃髮習慣,在儀式進行時配戴假髮,而女性的假髮多半使用捲髮工具與髮夾裝飾造型。

古埃及人當時的珠寶。圖/許凱婷攝。

● 來自哈瓦拉的幼童

早期,古埃及人較少將孩童製成木乃伊,但羅馬佔領埃及之後,增加不少幼童木乃伊的例子。此次來台展出的「來自哈瓦拉的幼童」,就生活於羅馬時期(約公元40至60年),過世時年約兩歲,姓名不詳,可能出身上層階級。

「來自哈瓦拉的幼童」。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在同個墳墓內,還有發現另外三具木乃伊,為一名婦女與三個孩子。有學者推斷他們是一家四口,但也有專家認為,目前木乃伊上沒有任何銘刻文字,也沒有相關文獻,足以證明他們來自同一家庭。

「來自哈瓦拉的幼童」為捲髮造型,擁有精緻紋飾的金色面具,手持一束玫瑰與桃金孃花,象徵永保青春,披風則覆蓋部份頭部與肩膀,這些裝飾都是羅馬時期的經典特色。遺體的防腐處理極佳,棺蓋繪有祭祀儀式與獻上供品的傳統畫面,顯示他來自富貴人家。

羅馬時期的裝飾特色。圖/時藝多媒體提供。

不過,這具木乃伊出土後,長久以來被誤認為女孩。直到近年,大英博物館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測,發現它其實是男童的遺體,腳上穿著拖鞋,包裹的層層布條不是一般的平繞,而是交叉的方式。

● 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

雖然羅馬於西元前30年佔領埃及,將其納為帝國行省之一,但當地製作木乃伊的習俗並未中斷。在這段期間,木乃伊的製作技術與風格也有了新的變化,出現描繪逝者肖像的木板「木乃伊肖像」。

「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的肖像有著深色捲髮與濃眉大眼,沒有蓄鬚,年紀尚輕。雖然他的面容消瘦,但經由電腦斷層剖面顯示,他生前的手臂與腿部相當粗壯,體重也有過重情形。

「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圖/許凱婷攝。

此外,這位年輕人的體重過重,許多骨骼尚未完全接合,仍處於發育期,約在17至20歲之間過世,由於沒有任何疾病、外傷或他殺跡象,目前死因仍不明。但也可能是在疾病尚未影響骨骼、在軟組織留下痕跡前,他就已經過世。

除了「木乃伊肖像」外,羅馬時期的埃及也發明新的墓葬用品,運用小型標籤紀錄逝者姓名、世系與原居地,也納入年齡、日期或簡單的保護咒語。這些標籤通常為木質,偶爾以石材或彩陶製成,通常以細繩繫於木乃伊外層包覆物,不只避免防腐師混淆,也確保逝者不被遺忘。

木乃伊標籤。圖/許凱婷攝。

「大英博物館藏 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

展覽時間:2017年11月14日至2018年2月18日(09:00~17:00週一至週日)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室(16:30停止購票與入場)
主辦單位:大英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閣林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城市美學新態度
販售通路:統一超商ibon博客來YAHOO!超級商城
Facebook: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

延伸閱讀:大英博物館藏 埃及木乃伊特展 11月故宮登場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