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活動

第一視角探索西拉雅:走進「千年俯瞰 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特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推出西拉雅族特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推出特展《千年俯瞰 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特展,聚焦臺南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族「西拉雅族」,展示西拉雅族人一同參與考古發掘的過程與成果,呈現西拉雅族悠久的生活歷史與民族發展。

透過此次展覽,以更貼近西拉雅族人的視角,為社會大眾構築出一幅完整的文化圖像。

考古像一個旅程,是與祖先共享時間,去對話

本文特別採訪了四位策展人中的其中兩位——陳俊男副研究員與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的鍾國風教授,深入了解這次特展的籌備過程與背後的努力。

陳俊男副研究員現任職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專注於研究典藏與展示業務,他以豐富的專業背景參與了此次策展。而鍾國風教授則憑藉其在考古學領域的深厚學識,提供了關鍵的學術支持。他們分享策展過程中的挑戰與解決方案,更讓我們一窺這項特展如何成為西拉雅族文化復振的重要橋樑。

展覽延續南科考古館長期與西拉雅族的緊密合作,反映南科地區史前文化的核心價值。特別是發掘自西拉雅族新港社領域內的文化遺址,透過策展構思與族群交流,強化族人對自身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同時推動族群共同參與文化資產的保護與傳承。

結合考古學與在地社群的合作

《千年俯瞰 400》特展以西拉雅文化層序為基礎,結合考古學與在地社群合作,展現原住民考古學核心精神,揭示西拉雅族超越 400 年的歷史足跡與文化延續。特展不僅是考古成果的展示,更是西拉雅族人文價值與民族意識的體現,成為促進臺灣多元文化理解的重要平台。

這次特展,對史前館南科考古館來說,更加深化與西拉雅族的合作。其發掘地點為西拉雅族新港社的領域內,透過共同探索與保護文化遺產,幫助族人認識並認同自己的文化資產,攜手守護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

是我們看見你們,不是你們發現我們」|特展的誕生與 5 個主題展區介紹

特展是由西拉雅族跨地部落聯盟、臺南市政府、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以及史前館南科考古館共同合作,四位策展人由段洪坤老師、謝仕淵局長、鍾國風教授以及陳俊男副研究員擔任,也分別代表 4 個單位。展區則分別為「走向西拉雅(Siraya)」、「重返蕭壠」、「堆疊千年」、「祖先智慧」、「綿延千年」5 個主題。

走進第一個主題「走向西拉雅(Siraya)」,入口處以大型投影布幕,呈現以西拉雅族的視角詮釋 1626 年西班牙人繪製之荷蘭人在臺江內海的活動地圖。特展將之翻轉,並加上西拉雅族 4 大社的領域,可以看出臺江內海的荷蘭人活動區域僅是一小部分,而西拉雅族的領域則廣布整個臺南在地圖上加上西拉雅族的註解——「是我們看見你們,不是你們發現我們」

「重返蕭壠」說明西拉雅族考古發掘,包含「西拉雅族考古行動」與「再現部落力量」。西拉雅族考古行動要說明的是考古學家如何與西拉雅族進行對話並一起從事考古工作,藉由西拉雅族出土遺物的重現,讓西拉雅族人以雙手與祖先進行對話。

再現部落力量則是呈現西拉雅族此次的考古行動,恢復了荷蘭時期存在的跨地部落聯盟組織,共同討論此行動的方針以及後續的規劃。而恢復並召喚年齡階級,共同加入考古發掘讓年輕族人對於出土遺物更有情感,也擬聚西拉雅族的民族意識。

「堆疊千年」說明西拉雅族生活在臺南土地的久遠性以及延續性。先從西拉雅族的航海來至臺灣的神話傳說,詮釋蕭壠社來臺的時間以及孝海祭的由來,而這傳說是以全族語發音,將繪本動畫化,讓觀眾傾聽西拉雅族語。

緊接著則是將蕭壠社考古發掘之遺物與南科考古館館藏西拉雅族的出土遺物進行展示,以交流物品、飾品文飾、生活漁獵、儀式作為文物的呈現,其中大型三繫陶甕、硯台、荷蘭獅子持劍皇徽銀幣、獵刀、狗遺骸、穿孔龜殼,是西拉雅族重要的出土遺物。透過這些遺物連結現今西拉雅族人,顯示西拉雅族文化的持續性。

「祖先智慧」是要說明西拉雅族與成大工業設計學系共同復刻西拉雅族的出土遺物,並將之配戴在族人身上。為何使用復刻文物而非複製或重製文物,主要是工業設計學系的學生以及西拉雅族年齡組織的成員,對於這些出土遺物的再現並非單純的製作,而是先要參與部落生活,了解西拉雅族的文化,藉由考古發掘的經驗,與南科考古館合作參觀與了解這些遺物的出土脈絡以及蘊含的文化資訊,重而開始體認西拉雅族祖先的智慧,這過程包含學習、模仿、製作、創新等觀念,將考古出土遺物重新回到族人的生活上,賦予其其當代性。

最後是「綿延千年」,讓觀眾了解西拉雅族如何在現代生活延續其文化,並爭取其法定的原住民地位,進行社會運動,訴求其權利,也讓西拉雅族文化可以再延續另一個千年,手法上以樂高積木讓觀眾體驗十字繡相同的圖案,知道西拉雅族固有傳統紋飾,最後以街頭社會運動作為背景,以螢幕投影方式,呈現民眾輸入支持西拉雅族的文字。

「十字繡創意積木牆」由瘋設計設計,是適合孩童動手進行西拉雅族繡紋圖案創作,感受綿延千年的西拉雅文化脈動。

考古和展覽推動西拉雅族文化的保存與復興

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行動,展現了公眾考古的魅力。透過族人親自參與考古挖掘、整理出土遺物以及製作陶器,讓博物館內的西拉雅文化藏品和相關文化資產變得更加貼近族人與觀眾。

這些行動不僅恢復了跨地部落聯盟和年齡組織的傳統,也喚醒並強化了西拉雅族的民族意識。復刻文物的過程,結合文化學習、傳承與創新,讓文物不僅回到族人手中,更融入現代生活,賦予它們全新的當代價值。

透過考古行動了解西拉雅族人生活的樣貌,為考古行動賦予其考古意義。
成功大學持續進行西拉雅族語言及服飾的復振。

「千年俯瞰 400:西拉雅族的原住民族考古」展覽圍繞三個核心主軸

首先,透過西拉雅族的口述歷史,我們得知他們的祖先航海來到臺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而根據南科考古的發掘結果,顯示西拉雅文化的考古層序已超過 400 年歷史,更早的蔦松文化則可以追溯到 1800 年前。

展覽名稱中的「千年俯瞰 400」反映了這些發現。一方面,400 年只是西拉雅族居住臺灣超過千年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俯瞰」則代表考古發掘向下看探坑的視野還呼應了西拉雅族從宏觀角度看待自己悠久歷史的方式,將短短 400 年放進更大的時間框架中去理解。

本次的考古發掘是根基於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行動,是族人藉由地表調查、探坑放樣、發掘、拍照記錄、出土遺物整理、至博物館參觀其他舊社出土遺物,乃至於以西拉雅族的觀點詮釋出土遺物,這些都是屬於公眾考古學的範疇,而西拉雅族更深入而完整的參與,這是要呈現的第二個主軸。

第三個主軸是有關原住民考古學的呈現,根據 George Nicholas 與 Lindsay Montgomery 所定義的原住民考古,指的是「透過以往社群為基礎或導向的合作計畫,與原住民價值觀、知識、實踐和倫理相互交融的考古理論、實踐,以及相關之批判性觀點」、「不論是遺產、監管、合作研究、原住民性、後殖民主義或考古學的社會政治等議題中,都備受關注」。

這次成大考古所、南科考古館與西拉雅族共同合作,取得西拉雅族的同意進行蕭壠舊社領域的發掘,進而確認社的位置,並持續規畫相關西拉雅族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動,正是實踐原住民考古學的內容。

教授與策展人的逛展策略!

展區也提供學習單,除了精美版畫圖案體驗蓋章印製外,藉由幾個問題,刺激觀眾一同了解西拉雅族如何在考古發掘過程中,進行文化復振與權利爭取,同時也要讓觀眾了解到,西拉雅族的文化仍舊存續,每個文化都是重要的,當多元的文化存在於臺灣,才能彰顯臺灣這塊土地的重要性。

希望藉由這次特展,引導大家從人類在臺灣生活的時間長短來思考歷史,而不僅僅依賴文字記錄來了解臺灣的過去。文化的變遷本來就是常態,但物質上的改變並不代表文化精神也會立刻改變。例如,我們現在都使用手機,但這並不意味我們的文化思維已經完全西化了。

同樣的,對於西拉雅族來說,直接判定其文化早已漢化,是不公平,也是過於粗略的。我們應該要夠深入到西拉雅族的生活,主動了解西拉雅族的文化內涵,才不會遺漏許多重要的資訊。

無論是走入部落如蕭壠社虛心學習,親身傾聽西拉雅族的口傳歷史與神話傳說,或是前往博物館參觀西拉雅文物,閱讀相關書籍資料,都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再思考、認識西拉雅族。

Photo Credit:Richard Chang@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