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學

光,是建築的色彩!│「現代主義守護者」貝聿銘大師

貝聿銘的設計初衷:「讓光線來作設計!」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是1983年普立茲克獎得主,同時也是第一位得到普立茲克獎肯定的美籍華裔建築師。因其對於當代建築領域的卓越貢獻,中國華人盛典組委會特別於2017年3月26日貝聿銘先生百歲壽辰前夕,公布其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18歲即負笈美國攻讀建築學,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學士學位,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60年貝聿銘自立門戶,成立自己的建築公司。以西方計算足歲的生辰算法而論,泰半的網路人士皆於2017年4月26日的這一天恭賀他百歲壽辰!

透過光,讓建築融合於自然空間,許多出自他筆下的設計,都具有高度的辨識度以及予人視覺上的震撼力,經典作品不勝其數,往往成為當地地標所在!最著名的莫過於1989年完工,是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法國羅浮宮門前的透明金字塔,這處地標讓許多著名小說、電影,成為美好的背景以及故事的發想地,興建之初,曾經招來許多批評,質疑它過於現代感的線條與材質幾幾乎破壞了羅浮宮古典且華麗的美感;時至今日,金字塔的建築線條已成為羅浮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作品除了羅浮宮金字塔,香港地標中銀大廈、蘇州美術館、日本美秀美術館、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等,都是他的建築經典作品之一,深及歐洲、中國、日本、台灣、美國都可以得見,在此僅將他為中國及台灣的建築所設計規畫部分,作出介紹:

位於香港中環花園道1號的中銀大廈,1990年5月正式啟用,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節節高升」,建築本身由4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多面稜形的建築量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是貝聿銘向父親致敬的設計之作。

2006年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的「蘇州博物館」西部新館,結合傳統的蘇州建築中黑瓦、白牆的古城風格,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設計上更擺脫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造型都是幾何造型為主,讓建築與周遭環境相協調,現代幾何體構成的坡頂隱含著蘇州古建築傳統的斜坡屋頂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斷的繁衍和重構。新、舊園景融為一體,身在其中,宛若置身山水古畫裡…

2
圖/「蘇州博物館」西部新館。
luomin_dvd_1165214021
圖/「蘇州博物館」西部新館。

貝聿銘因著其父親有段時間長居台灣,經常往返,故與台灣的關係深厚。其中在台灣最著名的建築設計,莫過於1963年落成至今且被人津津樂道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此建築與陳其寬二人共同攜手完成的,建築外觀薄殼雙曲面的造型,有如雙手合十、殷切祝禱,前衛而獨特的建築工法,無柱、無樑、無牆堪稱極具特色,不僅是東海大學校園象徵,也是許多觀光客到台中必訪的名勝景點之一。

另外位於台灣的新北市八里焚化廠、以及新竹的新竹市焚化廠,皆是出自貝聿銘的設計,分別矗立在台北縣八里和新竹南寮海邊,和夕陽碧波相互輝映。八里焚化廠其展示廳山型天窗及傾卸區非對稱山型弧形天窗,為其帷幕外觀下的主要標的及特色。

中國為慶祝他百歲誕辰,特別於蘇州舉辦大型相關文獻展覽;哈佛大學、香港大學也將於2017年年底聯合舉辦國際研討會,探討他多年來所樹立的建築風格與創建的美學特色。貝聿銘設計作品多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透過幾何的比例建構,不僅成為該城市著名地標,也被歸類為影響20~21世紀現代主義建築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