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活動

從芬蘭到台北 遇見真實的「第三代城市」

「遵循開放形態的建築原則,向人類的萬能雙手致敬」- 馬可卡薩格蘭 Marco Casagrande

「未來,人、自然和城市將和平共生,這是第三代城市,是座零城。」此概念由2013年歐洲建築獎與2015年全球可持續性建築大獎得主「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提出,將完整呈現於忠泰美術館在4月21日推出的「零城 – 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展覽之中。展覽名稱《零城》意味「無人之城」,道出「第三代城市」概念的前衛性和未來感,同時又務實地回應,也許,未來城市能有更多開放性的可能!

來自芬蘭的馬可卡薩格蘭,是建築師也是藝術家,16歲即擔任地方報社的記者,更是生物都市主義學者,我們難以用單一領域來定義他多重的身分,而自童年時期即成長於大自然中的生命經驗,亦塑造出他獨特且具原創性的個人風格。2003年馬可初來到台灣,以各種行動帶領我們重新觀看這個自認熟悉的家鄉。在當時處於官方與非官方之間的寶藏巖他看見真實的「第三代城市」,更體認到那是因生活需求自然而生的都市菜園、自建房舍和灌溉系統,小規模卻生機盎然地存在,孕育飽滿的「在地知識」。

身體力行是最佳溝通管道 親手搭建的工作室

馬可卡薩格蘭認為,建築務必要進入現場,感受基地的風向和太陽的移動,身體力行是最佳的溝通管道。

位於展場內的建築師工作室,是馬可於現場親自動手揮汗搭建完成,將人類的萬能雙手發揮地淋漓盡致。除此之外,工作室中展出他的手繪設計圖,以及啟發他向昆蟲學習如何蓋出巢穴的「泥壺蜂」模型,一窺馬可獨特的創作發想過程和靈感來源。

五感甦活的展場 建築師腦內探險

本展突破建築與藝術領域,共展出17件代表性作品的建築模型與攝影。位於美術館一樓大廳的《反相城市》(Paracity),是以開放形態原理發展的生物城市有機體,方格構成的大尺度模型向上蔓生至二樓天井,一座巨型立方體群落油然而生,提供人類對於「第三代城市」的想像。去年成為國際熱門話題的《停車棒屋》(Tikku),專為被汽車所佔領的都市所設計,擁有工作室、花園和臥房,卻僅需一晚即能完成的停車格尺度的房屋,也許是人們未來居住的新選擇。位於比利時沙灘的《沙蟲》(Sandworm),為馬可和年輕建築師們,以柳樹編織而成的有機空間,創造出他所稱的「弱建築」。

而馬可在台灣設計的許多作品,金門《牡蠣人》(Oyster Men)、台北《三芝陳宅》(Chen House)和《終極廢墟》(Ultra Ruin)、《台東廢墟學院》(Taitung Ruin Academy)等,亦在本展同步呈現。

在展場設計上,本次將馬可提倡的開放形態和重視自然的理念融入其中,將美術館變身為一座有機建築實驗室。

展場由眾多循環回收而來的異材質建構而成,觀者將踏著鋪滿地面的晶瑩剔透玻璃砂、白色鵝卵石和破碎水泥塊,穿梭於紅磚、水泥和鏽鐵板交錯的路徑,彷彿置身於建築師腦內的創意世界,有如探險般發現隱藏於其中的精彩作品。

除此之外,美術館更企圖突破過往建築展示的框架,自由開放的參觀動線,讓觀者可隨心所欲漫遊其中,每條路徑皆引領觀者回到建築原點,和人、城市與自然和平共生的「零城」、「第三代城市」不期而遇。

芬蘭建築師 馬可卡薩格蘭 Marco Casagrande。pic via wikipedia

除了參觀展覽的空間體驗,忠泰美術館更將出版《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專書,內容包含多篇獨立的開放式訪談,當你閱讀完整本書,像是參與了一場聚集所有馬可生命鏈中的合作夥伴、研究者、建築師等人相互對話的紙上沙龍,從各種角度來認識這位來自芬蘭的建築師,亦為建築界建立重要的研究文本。本書預計於今年夏季正式上市。

| 馬可卡薩格蘭 Marco Casagrande |

馬可卡薩格蘭1971年出生於芬蘭,2001年畢業於阿爾託大學獲碩士學位,主修建築及都市規劃。2000年始擔任教職,教授建築設計、生態都市規劃及環境藝術,擅長以跨學科的教學手法啟發學生,2004至2008年間授聘為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2000年至2006年連續三屆(2000、2004、2006年)受邀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丹麥館和台灣館。2009年和謝英俊、阮慶岳組成「弱!建築」(WEAK! At work)團隊。榮獲2013年歐洲建築獎與2015年全球可持續性建築大獎。目前於挪威卑爾根建築學院擔任教授。

零城 – 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 
ZERO CITY—Marco Casagrande: Who Cares, Wins the Third Generation City
展期 | 4 月 21 (六) – 8 月 5 (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 | 忠泰美術館 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延伸閱讀:滄海遺珠 重新看見戰後臺灣的美好記憶︱徐寶琳遺作展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