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藝術觀點

撐過「懷胎十年」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最好玩的還沒發生

※本文由 2022臺北文創名家觀點合作授權轉載※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座落在士林夜市隔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的進度一直是臺北市民心中所繫。一波多折的建造過程,先後經歷了營造廠商倒閉、工期延宕,讓原定 2016 年完工的建築,一路延宕至 2022 年才迎來開幕試營運。普立茲克建築大師 Rem Koolhaas 夢想中的球型劇院,這才真正落地成真;而 2013 年就受聘加入籌備的執行長王孟超,一直都在。

撐過懷胎十年的四十年劇場人生

笑稱北藝中心是「懷胎十年」的王孟超,接任這份工作並非偶然。

回溯大學聯考那年,王孟超意外考上文化大學戲劇系,當時他還不知道這條路其實是命定,反而賭氣重考進入輔仁大學英文系;然而命運的軌跡並沒有偏移,英文系將他一路帶至美國南加州大學留學,主修舞台/燈光設計,回國適逢國家兩廳院開幕,臺灣劇場興起,劇場大神的懷抱再度敞開,這一走就是四十年。

細數劇場經歷,王孟超先後做過新象活動推廣中心的節目聯繫、上過雲門小劇場的技術課程,也曾與紀蔚然等一票編導創作人成立「創作社劇團」,一起走過小劇場的黃金時代。直到1991年,王孟超開始參與雲門的設計工作,這才在編舞家林懷民的磨練洗滌下,成為如今劇場人口中的那位創造無數經典,活潑親切的牛仔帽傳奇「超哥」。

「我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其實我一直在玩。」王孟超總說劇場最迷人與好玩的,就是每次都不一樣,「做完劇場再去做別的事情,會覺得好無聊。」他露出頑皮的笑容說,哪個工作這麼幸福,讓你一直玩還能活下去?而不管擔任舞台設計或技術經理,解決問題就是他 40 年來從未停止的練習。對於劇場裡無窮盡的「變」,他始終樂此不疲。

2013 年北藝中心籌備處成立,王孟超在場館還沒蓋好的情況下,就開始進行人員招聘,引起市府質疑、輿論不解。其實,如此「先進」的作法,是王孟超援引國外的案例、與觀察過國內情形之後,經過深思熟慮提出。彼時臺中歌劇院、高雄衛武營都在興建中,足夠的劇場空間正在成形,但臺灣的藝術家似乎還沒ready,他見到這層隱憂,因而先後在各場館的諮詢會議中提出這個可能性。

2013年春天,花了一輩子「規勸」他找個穩定工作的母親驟逝,市府向他發出工作邀約,資歷到位、資源在手,劇場浪子放下前半生的漂浪玩心,接下籌備處主任的重任,試著將自己的力量轉為綠手指,從零開始捏出一個劇場,也為臺灣表演藝術人才的培育盡一份心力。

國際知名建築團隊OMA在人聲鼎沸的士林夜市旁捏出皮蛋豆腐。(攝影/林軒朗;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國際知名建築團隊OMA在人聲鼎沸的士林夜市旁捏出皮蛋豆腐。(攝影/林軒朗;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打磨再重來,劇場就是一場好玩的大冒險

進劇場再困難,也總會迎來首演的那一天;對王孟超來說,蓋劇場也是一樣的道理。北藝中心再難,也總有蓋完的那天,一如進劇場面臨的各式不可能的任務。

與雲門舞集合作多年,王孟超總笑說和林懷民工作就是一場大冒險。舞蹈沒有文本,一切都只能跟著藝術家從零開始發想,隨著林老師抽象的描述和無垠的想像,去生出實際的視覺提案,反反覆覆是家常便飯。他笑說,常在心裏碎念老師上次講的又不是這樣,「偏偏他每次講得都很有道理,而且舞是他編的,也不能說他錯。」每次的結局就是摸摸鼻子回去重來、推翻、再重來,常常輪迴到最後,又回到第一版設計。

聽起來極度折磨的過程,王孟超卻興致盎然地形容為「常常有這種有趣的事情發生。」對他來說,經過一連串的辯證跟推翻,最終版一定還是比第一版更有想法與內容,絕不只是最初那個直覺的簡單想像。而這樣的反覆訓練,對他彌足珍貴。往後當他面對自己的人生新任務,也總能保持初心,將每一次的折磨都視為一場好玩的冒險。

一張含有 個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技術出身的王孟超在台灣劇場界資歷超過 40 年,深知產業需求與發展潛力。(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給下一代創作者的禮物:時間與空間

北藝中心首開先例,提前三年開始籌備。王孟超率先將廢棄已久的迪化街污水廠游泳池改建為大型排練場,接近劇院的挑高,提供了近乎劇院的完美排練空間。接著又開創了許多制式劇場教育系統中沒有的計畫,像是以創作者為核心、面對產業內的「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扶植臺灣的藝術創作者;以及引入馬戲內容訓練的「馬戲棚計畫」,為臺灣馬戲表演者提供技術以外的內容創作訓練;以及串連北中南場館的「創意熟成平台」,提供創作者足夠的時間打磨創作至成熟等等。

王孟超認為,過往的藝文補助機制讓創作者只能每年匆匆推出新作、以維持固定金流,還等不到作品成熟,就又要開啟新創作。對有潛力的藝術家而言,無疑揠苗助長。「我們能做的,就是給藝術家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他說。

北藝中心不會只是場館,還要成為源源不絕產出新生代藝術家的重要培養皿。王孟超認為,任何人都能有精采的靈感,但若沒有耐性與足夠的技藝將靈感雕塑完美,就不會有好的創作。「而劇場是一場社會的縮影,你在裡頭一定能找到自己適合扮演的角色,不必然要在舞台上。」穿梭舞台設計、技術、場館多年,王孟超此刻的角色是推手,要讓更多的創作者,擁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打磨發光。

一張含有 個人, 室內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2017年北藝中心發起「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邀集亞太地區藝術家、場館夥伴匯聚,共創亞太地區的藝術家友善交流平台。(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最好玩的 還沒發生

劇場中有句老話,每一次進劇場都是一場冒險,而最好玩的永遠是下一次,因而讓人永遠充滿期待。而在王孟超最瘋狂的想像裡,最浪漫的就是死在舞台上。教書20多年,他笑說考進戲劇系的學生有一半是誤闖,經過幾次劇場實作,就有機會看到他們眼中的光芒,那也是讓他持續投入教學的動力。儘管已離開教育界,此刻的他希望,北藝中心能成為孕育那道光芒,與創造每一個「更好玩」的力量。

採訪這天,空曠的執行長辦公室只有簡單的桌椅和塑膠草皮,三面玻璃的透明感就像是劇場,等待設計施展魔法。王孟超快樂地分享近期觀賞的韓劇,裡頭的青春無畏一如永遠青春的劇場,「不敢冒險就不是劇場了。」他笑說,這也是吸引大家前來劇場的原因。

白色長樑斜切牆面、嵌在他的座位背後,王孟超從地上錯落的紙箱裡撈出當年北藝中心動土典禮的鏟子,上頭還繫著紅色緞帶,日期刻著101年2月16日,未來要掛在樑上作裝飾。整整10年的孵蛋之旅才剛見到第一道曙光,還有往後百年的馬拉松要跑。然而不管是皮蛋豆腐或貢丸米血凍豆腐,北藝中心在王孟超眼中就是一座大型遊樂場,每個角落都充滿生機與可能性,十年前開始陸續供給藝術家的陽光空氣水,已逐漸讓潛力種子發芽、生根,只待劇場落成。

試營運期間,球劇場成為大家爭相親睹的熱門劇院。攝影/林軒朗;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試營運期間,球劇場成為大家爭相親睹的熱門劇院。攝影/林軒朗;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撰文/Stella Tsai
轉載授權/臺北文創

|同場加映|2022臺北文創線上專欄.名家觀點 3
被時代推著向前走的意外人生|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人吳漢中

核稿編輯/Ariel Chang